第一三一章 皇帝驾崩
夏家之事,在京城闹的沸沸扬扬,也坐实了是王宵向太后进的馋言。
有看不惯夏家与户部官商勾结,纷纷叫好的,也有兔死狐悲,或者被动了奶酪,对王宵恨的咬牙切齿,其中包括户部上至正二品的尚书,下至不入流的大使、副大使。
挂靠户部的皇商,必然方方面面都要打点透彻,已经构成了紧密的利益链条,夏家被打掉,借口又光明正大,树里有虫,吓着了小皇帝,硬是连户部都不敢吱声。
三日后,又有消息,翰林院近十年没有升迁的老翰林钱进平级迁往户部四川司任主事。
这可是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户部十三司,一司管一省,唯有四川司兼管南直隶赋税,因此四川司实际上是户部最肥,也是责任最重的一个司。
平级迁进去,相当于升职,而钱进是翰林院中,与王宵交好的有限数人,让人更加确认王宵就是太后手里一把刀的。
这把刀先砍了夏家,初步估算,每年至少能为宫里节省二十来万两银子的开支,那么,下一步会砍向谁?
户部皇商人人自危!
王宵的动静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对此,王宵早有心理准备,在他向太后进谏拿夏家开刀的时候,就想好了后果,事实上,站在风尖浪口未必是坏事。
文人求什么?
不就是名声么?
古人养望三十年,为的一朝成名,而王宵不需要养望,彻底走上了成名要趁早的道路。
既然已经有了成立复社的打算,名声越大越好。
不过适当的低调还是必不可少的,王宵不搞事了,每日按步就班的点卯,埋首于案牍之间,到点下班。
其实读书养性并非一句空话,翰林院藏书之丰,仅次于国子监与皇宫内院,王宵如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读的如痴如醉,文气也在读书中渐渐增长。
王宵从不空谈仁义道德,但是讲究实用主义,对待学术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上大学是真为了学知识。
这日,又到下班时间了,穆时逊凑过来,神秘兮兮道:“王大人,你可是促成了一桩姻缘呐!”
“哦?此话从何说起?”
王宵讶道。
“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