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胎动
舒和抚额,摇摇头道:“皇上不必了,必是方才走得急,一下没注意才这样的。也不是什么大事,皇上不必挂心。”
皇帝让她坐下,真切道:“朕怎么能不挂心呢?”他见舒和嘴边生了几个红疙瘩,用手去摸了摸,伴着责怪的口吻温柔道:“怎么嘴上也生了东西?怎么搞的?难道这些日子朕不得空去永寿宫?你便照顾不好自己了么?”
舒和逗笑道:“便是皇上日常来永寿宫,难不成也是皇上照顾的臣妾吗?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这些日子臣妾爱吃辣的,总觉得爽口放不下筷子,所以就生火了。”
皇帝又道:“那也不能不忌口啊,都多大的人了,还管不住自己。”他叹了口气:“前朝的事情朕已经忧心不已,若你要是身子不安,朕会更加挂心。两头不安,朕也无心理政了。”
舒和略为愧疚,忙起身绕到皇帝身后替他垂着背:“好啦,是臣妾的错。是臣妾没有照顾好自己,让皇上关心了。可臣妾并不是宸妃,身体没有那么娇弱的,还请皇上放心好了。”她顿了顿:“皇上,其实臣妾倒觉得,江南水患一事,除了赫舍里大人的方案也别无他法。赫舍里大人的法子虽然冒险,可臣妾看来,为今之计也只能是如此。”
皇帝苦恼道:“赫舍里敦柱的方案朝中臣子多为反对,其实朕也想了,的确不妥。按照他的说法,便是要修高堤坝,原先不牢固的堤坝要重新撤除,可眼见着春回冰融,凌汛将至。一旦在施工期间泄水漫滩,那后果不堪设想。”
舒和努了努嘴,沉思道:“其实皇上所说的后果不堪设想,不过就是怕若洪水漫滩,危及的是附近所居住的居民。可臣妾研究过那的版图,也翻阅了人口录制案。附近所居人口,不过七千人而已。”
皇帝颇为惊异:“舒和,七千人啊,若是洪水漫滩,七千人的性命便折损在里面了。”
舒和感受到皇帝急促有力的呼吸声,静静道:“这七千余人,实在也不算多。皇上为何不可在远离修坝之地,给这七千余人寻一个安顿之地。若是修筑期间,洪水并未漫灌,自然是好,到时候修筑好了再好生挪他们住回去呀。可要是漫灌了,朝廷便是斥重资再给他们修筑家园,补贴费用,也好啊。”
皇帝思忖着,又道:“按你说的,修筑期间,将他们挪去别的地方,那也只能分成几所,将当地的空宅收购重新修建,作为暂时的难民收容所,可光是这比银子不说,他们短时间内不能开垦粮田,衣食之事必然也要朝廷担保。还不说若是洪水漫灌,修筑堤坝以后得重新斥资给他们建房子,垦粮田,补贴用。光是这笔银子就所费不少。”
舒和沉下脸来,徐徐分析:“天下银子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为黎明百姓破费银子也不算什么,何况目前咱们国库也不算那么空虚。而且臣妾听太后说,单单是每年从苏州织造和江宁织造采购的衣料便费了几十万两银子,可赏给命妇们官员们,还有后宫所用,哪个女子用的了这么多衣料。”
皇帝颇为肯定:“是啊,这奢靡之风还是从皇玛法那朝便盛行了,即便国库充盈也不能如此铺张。”
舒和又道:“臣妾向内务府和造办处的人问过,按着人工费和物价费,设定修筑堤坝期间为六个月,不算宫人和施工堤坝的费用。只论那七千余人口,和附近已遭水患的三千余口人,若是给他们修筑收容所,并安保他们半年的吃穿用度,医药治疗,再补贴他们的粮食、牲畜费用,按最高的来计算也只是六十几万两银子。若是把这六十万两银子分成六次,每年少购十万两银子的衣料,只需六年便可填补回来。”
皇帝嘉奖道:“舒和,你倒是对朕的事用心。只是这六十万的银子若要拿自然是拿得出手,可拿了之后国库必会空虚不少,若这几年天下再有什么事,到了补给银子的时候便难以拿出手了。”
舒和咬了咬唇,试探着道:“其实臣妾觉得这笔银子也不必全靠朝廷拨款。国之有难,八方支援,自大清开朝以后,便天下祥和,国泰民安。天下臣民多受朝廷奉养保卫,才得以安居乐业。那些富庶之人难道此时只能睁眼看着么?”
皇帝又道:“朕也是这么想的。朕会昭告天下,颁布募捐令,只要是中农以上的生产户,每家每户必要捐银捐粮。”
舒和按住皇帝的手:“这般骤然强求,必然会引得他们不满。到时候虽然被迫捐了银粮,可难免不会心生怨愤。皇上倒不如让他们给出福利和条件,让他们自己决定捐或是不捐。”
“除了减免往后的税收,还能有什么吸引他们么?”
舒和清婉地笑了笑,如一枝含苞待放的玉兰恬静温婉:“皇上自小生活在皇室,过着衣食无忧,锦衣玉食的日子,尚不能理解天下父母心。这天下父母,不论富足穷苦,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科考中举,以此光耀门楣。如果捐募了粮田银粮的,按着所捐之数来登名造册。日后应考之时,可根据捐募数额的名册来稍微降低中举线亦或是额外补贴分值。或许皇上会担心将来朝廷会养无用之人,可许多应考之人常常因为这一两分便失之交臂,名落孙山。可他们也未尝一定不会是朝廷的可用之人啊?”
“是啊,单以科考来平定一个人的优劣确实过于局限,柳永多次科考未中举,可一样的是胸怀大志,流芳千古。”
舒和肯定道:“对于穷苦之人来说,能补贴三分分值,一定很满足了。再者,许多穷苦之人生了孩子却无钱供养他们念书上私塾,就荒废了一棵苗子,臣妾觉得也不妥。若是他们实在没有银粮可捐,献力也是好的。对于那些应役却不收工钱的壮丁同样登名造册,他们的孩子将来读书,朝廷出资书墨费,上学费。一来既缓解了人力物力一时供应不来的急缺,又为国家培育了人才,拓宽了招才面,何乐而不为呢?”
舒和喝了一口茶,又道:“至于那些被补给的难民们。等日后成熟安定下来,重新开垦粮田以后,要求他们三年内给朝廷上交的粮食多于寻常的三分之一,想来他们到时苦点累点也都没有怨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