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僵持
刘羽的这个办法虽然合情合理,对门派也好,但是他们根本就不是忠于门派的,而是忠于荣伯。
早在刘羽将荣伯支开的时候,这个人老成精的家伙就已经有了一点预感,在临走之前特意吩咐手下要看管好这个不安分的少门主,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他跑了。
对于刘羽这个少门主,纵然是在门中暗中经营了十几年的荣伯,也不好正大光明的带着人和他作对,只能用些暗处的手段。
比如说在刘羽住的地方加派人手看护,在灵堂周围布置暗哨,随时可以出手阻拦.....
刘羽也看出了这一点,所以他抬出了‘对门派’好的这杆大旗,只要众多弟子认可了他的想法,那么就算荣伯从官府回来也不好多说什么。
刘羽背着棺木在原地等了片刻,发现四周的众多弟子们虽然议论纷纷,对刘羽的这个提议十分的认同并且心动,但是具体却始终没有人站出来说一句肯定的话。
他只是稍微细想了一下,很快便明白了其中的关节。
在华夏古老而漫长的历史当中,忠孝二字可以说是贯穿了所有的历史,同样也是礼仪之邦用来衡量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
正是因为这份忠孝的传承,使得古人对于孝道有着十分深刻的信仰。
就好像刘大力这一次战死在十万大山当中,随行的门人弟子不惜千里送回尸身,纵然精锐弟子为此损兵折将,人数更是十不存一,但是金刚门在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之后,门中居然连一句怨言都没有,因为他们所有人都觉得这就是一个天经地义的事情。
这其中除了刘大力为人豪爽,对门人弟子平时多有爱护之外,更因为华夏自古就是忠孝传承下来的一个古国。
所以刘羽提出的这个办法,虽然很大程度的避免了门派将来可能会遇到的麻烦和危险,但是对于众多弟子们来说,却是无形当中被扣了一顶不孝的帽子。
其实这个办法也不是没有人想出来,但是他们身为人家弟子的,自己说出来的效果很容易被堪称负面,打上一个奸恶的标签,反而是刘羽的这层身份使得他说话办事都无所顾忌,就算被人质疑不孝,但刘羽可是少门主啊!
门派的兴衰和传承,他本身就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个事情由她来做的话,虽然也会受到一些质疑,但是无疑处境会好很多。
眼见到众多弟子已经意动,但是碍于面子和孝心无法将内心深处的想法表述出来的样子,刘羽便郑重的对着他们抱拳一礼。
有感于少门主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门人弟子们,自然纷纷回礼。
在他们看来,少门主是放弃了在门中安逸的生活,主动站出来替他们分担的,金刚门自创立以来收养的各种弟子不在少数,无论是从礼教还是私心出发,和金刚门同生共死都是应有之义。
但是应有之义归应有之义,如果能不死的话,那么没有人会想死。
所以对于少门主刘羽主动承担这一切的动作,大多数人都是心生敬佩的。
互相之间行过礼之后,刘羽就知道这件事算是糊弄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