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哥电影

字:
关灯 护眼
八哥电影 > 朕真不是穿越者 > 第26章 错料一帆超十程——杨万里 完

第26章 错料一帆超十程——杨万里 完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更郁闷的是,赵祯又一次没有足够的理由去阻止他。

因为他们两人,甚至包括石景润在内,都认为大宋应该着重强调造作器物方面的发展。

所以,当白永安号召学生们学习一些炼铁知识的时候,剩下的那两个人根本就找不出理由来。

当然,铁匠们的手艺是不可能随意传出去的。而且按照中国的传统,他们即便收徒也是类似传帮带的那种形式。

为此,白永安还专门煞费苦心的设计了一种崭新的工科教授职位。

教授这两个字在宋朝时仍然是官职称呼,但宋朝人早就已经把各种官职称呼融入到实际生活当中去,成为了一种阿谀奉承的方式。

比如员外郎这种六品大员,早就已经成为了对一些富户商贾们的称呼。

所以这个职位的设置,也没有引来太多的争议。

争议的是,白永安用一笔首付款加上长达二十多年分期,外带奖励的方式,购买了那些铁匠们掌握的技艺,并让他们以如上的收入作为报酬,负责对孩子们传授这些技艺。

而且,白永安还答应对方,尽可能的帮助他们免除徭役。

这在大宋朝,可是难以拒绝的优惠条件。

由此,双方很快达成了协议,铁匠们竟然真的在玉津园里,教起了这群刚刚入学的孩子们。

一些学生家长随后也提出意见,认为孩子们的课程设置有些不务正业。

甚至有人主动提出了退学。

但白永安都不为所动,继续我行我素的执行着自己的计划安排。

甚至,他还在玉津园门口开了一家钱庄,有她早期的那些学生们负责在里面打理。

由此以来,他一手制造了巨大的生源需求,而另一只手又想方设法地尽可能去满足,最后用当初与赵祯的共同理想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这一套操作下来,白永安已经将学堂的规模扩大了一倍不止。

因此,当李娘娘终于和老宦官商量好潜伏方案的时候,玉津园里的热闹。已经不是往昔可比。

这一天,朝中声名显赫的八大王赵元俨,终于又有时间,陪着自家侄子到玉津园来玩耍。

而李娘娘则穿上了一件从宫里偷运出来的宫女服饰,跟在一名老宦官的跟班身后,打着为皇帝准备膳食之类的幌子,混进了玉津园之中。

在皇帝最初经常出宫的时候,这样的准备工作还是很有必要的,外面的食材不但入不得皇宫当中太监们的法眼,还总是让他们觉得不太安心。

但是后来皇帝赵祯每一次来玉津园,基本上只会吃石中剑亲手做的食物。

所以这些宫女太监了的差事就变得格外轻松了许多,甚至时间长了之后,宫里的那些大太监们,都不觉得这是什么要紧的差事了。

差事既然都不重要了,那么就更没有必要去劳烦那些要紧的人了。

因此,在十几天之前,负责这件事的宫女和太监,就都换成了皇宫里的边缘人物。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李娘娘才终于有机会替换掉了一个小宫女,混进了送菜的队伍当中。

其实皇帝大可以连送菜都不需要他们来,但是这其中牵扯到皇宫后勤补给当中著名的贪腐链条,所谓道光皇帝一个鸡蛋多少两银子云云,并非是清朝独有的现象,明朝隆庆皇帝在位期间,据说杀一头驴都得上千两银子。隆庆皇帝虽然爱吃驴肠,但由于巨大的花销,而只能规定十天杀一次。

宋朝是一个商品制经济为主导的朝代,虽然建国之后不久,皇宫里可能还比较清廉。但那可能主要是没有见过钱的缘故,随着时间的流逝,贪腐必然会在她们当中滋生起来,尤其是女主临床的时候,对这方面的事情往往把控不严。

所以,即便赵祯意外捡了个半路出家的厨子石中剑。但烹饪的原材料恐怕还得皇宫里帮他运来。

当然这些体力活并不需要李娘娘装扮的那个宫女做大部分的蔬菜水果,甚至米面粮油之类的东西,都放在一辆辆大车上推了进去,而李娘娘只是象征性的拎了一个菜篮子而已。

这样他有更多的闲情逸致,环顾四周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远处的开阔地上有一群学生正在练习射箭,而另外一群学生则挥舞着大刀,不断大声吆喝着什么?

李娘娘注意到,那些大刀的长度比学生们还要高出一块去,显然不是为他们量身打造的。

但他们依旧挥舞的虎虎生风,仿佛大道已经与他们融为一体似的。

又走了一段路程之后,一阵叮叮当当的声音传来,许多人好奇的在附近围观,不断冲着里面指指点点。

李娘娘竖起耳朵随便听了几句,却发现那些人说的话既然是“农具竟然是如此打造”之类的惊叹之语。

看来,这是一群脱离社会生产的有钱有闲阶级。

她正这样想着,却见对面有个太监,走过来与老宦官的那个跟班低声耳语了几句。

随后,跟班拐过头来笑道:“这些人都是今天的游客,今天是玉津园开放的日子,凡是购买门票的汴京城市民,都可以参观园子里的珍禽异兽,和学生们的课堂教学。”

李娘娘点了点头,看来白永安那个穿越者,不光是擅长科普外文字母那点本事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