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等风来
世子殿下在贰师城外晃荡,看着这里居民辛勤的劳作没来由冒起悲哀的念头。
逐水而居的游牧民族从古至今一直都生活在不断地战乱之中,择一地水草肥沃之地养殖生息,是这些塞外之民一生最终的梦想,可残酷的现实却是从来没有放过他们。
为征地而战,为牛羊而战,为任何而战,在塞外战争似乎是永远都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
眼前如此祥和的一幕,大宛国子民或许仅仅只是渡过一段时间,或者更多的时候都在不断地迁移之中,而就在不久之后,这一幕就将发生,只是他们还不知道。
姜商随意在贰师城外逛了一圈,不禁眉头紧锁。
先不谈大宛国主如今还在醉生梦死不知亡国将近,就算自己跑到皇宫里去了,跟这位国主说清一切,恐怕除了等死依然没有任何别的选择。
以肉眼所见的,大宛根本不可能拉出一支成建制的军队,在面对西域大国大月氏来袭可能连负隅顽抗的机会都没有。
沙漠连绵,除了几堆砂砾堆砌而成的矮墙根本没有任何阻碍物,在面对骆驼骑兵的突袭,富丽堂皇的贰师城皇宫完全就是赤果果的猎物。
要说大宛立国时间也不短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不难理解,就是因为当初的大麓之强大。
在蒙元帝国当政期间,西域广袤地域就已经被彻底征服,再到大麓立国,西域一地在这百年之间确实享受到了长久未曾享受过的和平。
在文玺帝在位期间,大麓国力确实堪称鼎盛,比之蒙元前朝犹有过之,这也是汉人当政和胡人当政的区别。
论打战蒙古人确实是把整个世界都给打蒙了,可论治国,在马背上出生的蒙古人可能再给他几百年都赶不上汉人。
当时的西域诸国纷纷上朝纳贡,确实实现了万国来拜的空前盛况。
东越,南疆,西域,北方草原,四海宁平,太平盛世,海清河晏。
大宛身为西域诸国当中不起眼的藩属国,就是牢牢抓住大麓的强大不惜拿出国之根本来纳岁得以在大麓的羽翼之下安详稳定,这也才有眼前那格格不入的华丽王宫。
但这一切本就是镜花水月海市蜃楼,在大麓逐渐失去对西域的控制之后,弱肉强食的塞外法则注定了不谙武备的大宛,终究只是野心家杀伐路上的踏脚石罢了。
在大宛完全没有反抗之力的情况下,一人和一支军队怎么打?能不能打?
关于这一点,世子殿下都懒得去琢磨。
干你娘!
老子又不是魔师天保和帝武甲,甚至现在看到真叶史白眉都怂,一人干几千甲乃至上万人,开什么玩笑呢?
什么突然的思想觉悟,什么为天下苍生,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世子殿下还真不是一个钻牛角尖的人。
好几次都生出一走了之的念头。
大宛国的覆灭和这一地言语都不通的人民死活到底关他姜商何事?
要知道,如今他自己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身处塞外荒漠,这一路往北辽走要过多少劫难多少追杀,说是比西游九九八十一难不差,应该没人会有疑问吧。
可几经思量,最终世子殿下还是没有离去贰师城,不过在走与留的角力当中,颇有一些心力交瘁的坐在了一堆干草垛上,抓了一把紫花苜蓿就往嘴里塞,想要把心中的憋屈化为食欲,老子为你们大宛拿命来拼,总得吃点回本吧。
至于到时候大月氏的军马开到贰师城下的时候怎么干?世子殿下已经不再多想。
尽人事听天命!
怎么说自己可是参与过人间巅峰之战的,可见识过那三位翻天覆地人力不可违的手段,就连那天门都曾当过守门人,还怕这些个刀枪斧戟?
平凡众生怕是不知道一品宗师经天纬地的手段,闹一出震慑胡夷相信不是难事,真要形势不对,起码也得亮个不错的造型,让野心勃勃的大月氏人知道,何为中原的陆地神仙。
心里想着乱七八糟的事情,姜商一头倒在了草垛上,看着略显阴沉的天幕。
愁云满布,确实是血流成河的前兆呀。
北风呼啸,塞外的寒风格外的刺骨,不似中原,在这里大有一往无前的凶狠,吹得人心肝儿颤栗。
呜呜声中,姜商被一颗小黑点吸引了过去。
以他目前的眼力,这颗小黑点就算离地百丈被狂风吹得不断摇曳依然看得异常清晰。
赫然是一架在塞外绝难见到的纸鸢。
制作得十分粗糙,支撑的骨架在狂风吹拂下已经有分崩的架势,牵连的细线也有一触即断的趋势。
而放起纸鸢的人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正在拼命的往回扯。
也不知是不是力度不够,回收得十分困难。
塞外的天空从来都是苍鹰秃鹫的地盘,这么一张极富中原气息的纸鸢在半空晃荡着实令人意外。
莫非有汉人在此定居?
已经打定主意亮个相在形势不对之后撒腿就跑的世子殿下一下子坐起了身子。
在异国遇到汉人,也算是老乡见老乡,没来由的有一股亲切感。
一路而来操着拗口的蒙古语跟塞外之民指手画脚可把世子殿下可整裂开了,一下子怀念起朗朗上口的中原雅言,再不济咱跑这一趟救得几条鲜活的生命也不至于功亏一篑,再说了找个汉人侃侃大山吹吹牛皮,一解心中憋屈也可谓是炼心之举,不然心里的这口闷气实在是不吐不快。
起身,飞奔,朝着纸鸢的方向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