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入宫赴宴
挽心音看过信件只淡淡笑着:“才几日而已,她便已不安分起来了!”</p>
随后让人将信件原模原样的送出去。</p>
挽心音想着近日难得悠闲,便换了身衣裳出府去了。</p>
七月已至,转眼便临近二皇子公孙诣还朝之宴。</p>
朝中官员纷纷准备着,礼部已准备妥当,宫中必定大摆宴席,热闹非凡。</p>
此时京城的主街道上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对于七战七捷的二皇子公孙诣,百姓心中充满敬意。</p>
纷纷出了家门,在街道旁热情相迎,想亲眼目睹当朝二皇子的风采。</p>
公孙瑾年幼时是朝中绝大部分大臣最为看好的皇子 。</p>
公孙诣的母亲赵嫣然是遗孤,赵嫣然的父亲跟随先帝时,不幸战死沙场。</p>
先帝念旧怜惜赵嫣然年幼又惹人疼爱,便将赵嫣然收为义女带进宫,封为郡主后将她养在宫中。</p>
公孙伏登基后便将赵嫣然纳为淑妃,三年后生下公孙诣。</p>
公孙诣自小就聪明过人,才智双绝,得到很多朝臣赞赏。</p>
七年后淑妃无疾而终,皇帝将十岁的公孙诣派去边疆。至今还朝已是过了七年。</p>
皇帝却从小对七皇子严苛疏离,不顾朝臣的附议,最终立三皇子公孙瑾为太子。</p>
皇帝对公孙瑾极为和善亲近,只是公孙瑾性格狠辣怪癖,霸道残忍。</p>
而且公孙瑾的母亲身份低微,是先皇后还在世时身边的小奴婢,一朝得宠才诞下公孙瑾。</p>
皇帝不能容许公孙瑾母亲这样的身份诞下皇嗣的丑事,在她生下公孙瑾后便被赐死。</p>
公孙瑾便养在了先皇后名下,但几年后,先皇后的父亲也就是国舅被查贪赃枉法。</p>
一大家人,抄斩的抄斩,流放的流放,皇后也遭受牵连而被废,最后抑郁而终。</p>
如今朝中能称得上大臣的也只剩国公曲江珩,有名无实的侯爷项绥,老将军白益。</p>
公孙瑾便孤独长大,性格也变得孤僻残暴,多次险些犯下大错,皇帝每次都饶恕他,并未重惩。</p>
几年了,皇帝没有丝毫废太子的意思。</p>
这引发了一些朝臣的不满,所以朝堂上一些支持其他皇子的朝臣才会蠢蠢欲动。</p>
二皇子公孙诣虽然多年在外征战,但是仍然与朝堂有着牵扯,支持他的朝臣还是占了一大部分。</p>
而四皇子公孙谦的母亲慕容雪的母族是百年世家大族慕容氏,虽然族中没有人在朝中担任重臣,但是在京城的势力依然不曾削减。</p>
六皇子公孙洋的母亲是当今皇后,是民间女子,据闻她是江湖中人。</p>
朝中有些大臣似乎很惧怕她,不敢轻易得罪她。</p>
众人隐隐察觉到她的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势力。</p>
也有人猜测,她之所以能成为当今皇后,都是因为皇帝看重她背后那股势力。</p>
挽心音每每听到,心中都冷嘲,何止如此简单。</p>
那股势力本来就是皇帝的,推在皇后身上不过是掩人耳目,借刀杀人。</p>
皇后不过是皇帝的一个傀儡罢了,进可把控朝堂,退可牵绊后宫。</p>
当年,当其他皇子公主还在诵读经史时,公孙诣却把太傅气走了。</p>
为此太傅特地去皇帝面前请罪,称自己无能,难以担当教诲七皇子的重任,宁愿辞官回家。</p>
经皇帝调查,不久便以七皇子纨绔傲慢的原因被调去边塞守城,保边境安定。</p>
那时候一些低等嫔妃生的公主口中透露,说是公孙诣太聪慧了,太傅讲的他都会,而且还能举一反三。</p>
有时候太傅被问得哑口无言,嫉恨公孙诣才去皇帝面前告状,他自己确实没有能力再教导公孙诣。</p>
他还称就是死,也不愿意再教公孙诣。</p>
但是皇帝明显就是听从太傅的一面之词,直言要把公孙诣派去边关历练几年。</p>
挽心音听到时只笑了笑,这本来就是皇帝的意思。</p>
他那时虽至中年,但身体尤算康健,对皇位的把控还是牢牢地,自然不允许自己还在位时权利被自己的儿子架空,一直都把自己权利抓得很牢。</p>
听说公孙诣临走的前一天,亲自去了一趟太傅府,第二天便招呼都不打,早早去了边疆。</p>
挽心音便知道他大概是想明白看清楚了些!</p>
听宫里的太监说,皇帝得知公孙诣不辞而别,当场怒骂“不肖子,既然走得那么快,再想回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