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清末民初,军阀暴政,拳练四起,红枪会鼎盛,遍及豫西豫北乡镇,设香坛学堂设学长,发展会员,似教非教似团非团,又名红学会。名为乡绅所控,实为民间刀会教派组织,设文武团师传授武艺技击,其会众善用红缨枪,多以富庶区为其活动核心区。
时年豫西闹灾荒,一时饥民遍野。孙家寨几家大户皆难逃厄运。
孙家寨主孙老三拒绝放粮拯济灾民,不久,“西山王”匪旧部流窜至此,其一支“北霸天”部联合数十刀客里应外合,携数万饥民一举攻破三道寨门,一夜间粮仓家财均被洗劫一空。孙老三携家眷乘乱自地下秘道逃窜不知所踪,寨中自卫团组织红枪会某大堂会众悉数被歼,数百人无一人生还。自此,红枪会众与“西山王”旧部结怨,孙家寨也风光不再。
5
民国二十八年,日军围剿太行,豫西北林虑山区大旱,禾苗枯黄树叶焦败。
十里桃花沟桃花未开,清凉河溪流水干涸。春茧欠收,秋蚕断种,蚕农犯愁。
忽闻老清返乡,蚕农个个眼亮。
老清家住林泉集桑水湾,处桃花沟最深处。桑水湾三十一户,家家供桌设两尊牌位,一尊土地神龙,一尊先蚕嫘祖,户户养蚕为生。据村志碑刻记载,明朝万历年间,赤坂岩一带桃花沟蚕场最负盛名,有碑诗为证:
蚕娘从天降
落户桑水湾
绿叶吐翡翠
甘果压新枝
据传老清祖上三爷爷,六岁曾梦游菩萨鸦某某赤坂石上,巧遇某仙女,乃菩萨化身,即授其暖蚕剥茧之法,醒后竟诵出养蚕经,拜仙女所赐:
……
堂房若冷火初架
风雨如来户始关
茧子择完防幻蛾
置之凉处须薄摊
厚薄不论茧大小
雌雄但看顶尖圆
僵白属冷焦属热
肿黄回土撒高槽
但见水肿即挑去
或晒或烘病痊愈
……
蚕经韵法自一黄口小儿口中道出,见者无不称奇。
6
老清自幼体弱多病,十六岁状若孩童,身高不足五尺,但天资聪慧,心灵手巧,随父养蚕,自有许多诀窍。十九岁时,已出班在外授徒。无奈山中雨旱无定,和父母下山营生,乘舟北上奔了保定府天津卫,一去已四十年。如今年逾花甲,父母离世,回家养老。
四十年后,老清腰背微驼,两鬓泛白,但面目未改。眯缝眼宽鼻梁,矮个儿精瘦有加,一身米黄色丝织衣裤,微显富贵。
老清说笑,养一辈子蚕,没穿过丝绸,返乡时老东家送的。他先后在天津卫保定府给某大户养蚕,京津皆知其名。收茧丝质好,出丝多篷松,实属柞蚕丝中上品。
老清光棍一条,土埋脖子,将手艺传给乡民,是祖上念想。没成想,立足未稳,恰遇灾年兵乱。
秋后山林,或许有漏收蚕茧。
从西岗到南坪,从东赤岩到北龙盘,走遍了峡谷两侧山山岭岭,涉水跋山攀崖跨堑,奔波多月腿已跑细,无望而归。
寻蚕种,终成心病。
7
秋后林虑,橡籽熟。松鼠倾巢而出,借利齿将球果把儿咬断,果子坠落,扒开球果鳞片,咬碎种皮,取出橡壳内籽粒,运回巢穴,贮作冬粮。冬闲,山民将橡树壳捡回,晾干收袋,卖与药商,可治痢疾恶疮等杂症。
农历腊月十二,蚕生日,天不亮老清起推屋门,冷气扑面,但见院中青石板蒙霜厚厚一层,屋顶白皑皑一片。老清大喜。父辈人言,蚕生日见白色物,兆来年蚕茧丰收。眼豁亮,腿变轻,拎柳筐,捡橡壳,寻蚕种。
跨木桥,攀南坡。沟谷幽深,林密坡陡。沿橡树林游荡,手捡橡壳,怎奈沟壑橡叶寒瑟,经久不息。
喃喃自语:“皇天保佑,给条生路!”
相传嫘祖幼时,见桑枝上白色黄色果,挟果而归。翌年春,桑树发芽,嫘祖梦入天宫,王母娘娘告知去年送你蚕种,春来蚕宝出世,仔细养好。嫘祖醒,果听筐内扑棱扑棱,看时飞蛾煽翅外泄。嫘祖大悟,梦中指点,学养蚕、抽丝、纺织、裁剪,自此华夏一族衣无忧。
林虑坡岭开阔,南接平原,风调雨顺,气候温和,周边蚕蛾频繁,良种易获。赤坂地势高寒,属深山,外来蚕种到此,不易生存。
十八盘羊肠道,橡树多阳坡。
老清携新徒王五且行且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