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洪武无暇顾 太宗定安南
回来看书,很顺利的大圣就将老奶奶给骗上道儿了,“老怪就去叫抬出轿来。行者道,‘我的儿啊!妖精也抬轿!’后壁厢即有两个女怪,抬出一顶香藤轿,放在门外,挂上青绢纬幔。老怪起身出洞,坐在轿里,后有几个小女怪,捧着减妆,端着镜架,提着手巾,托着香盒,跟随左右。那老怪道,‘你们来怎的?我往自家儿子去处,愁那里没人伏侍,要你们去献勤塌嘴?都回去!关了门看家!’那几个小妖果俱回去,止有两个抬轿的。孙悟空在半路上打死了这个老九尾狐狸,收缴了幌金绳。</p>
(猴儿和妖怪一出洞府,朱祁钰便又成了朱祁镇。1450年,也先命人送还明英宗回北京。在胡滢的提议下,朱祁钰借用太上皇“仪式从简”的名义,令以一轿二马的规格在居庸关迎接朱祁镇归来,到了北京安定门后再更换礼部所议的标准,将太上皇迎进大内。</p>
1457年,朱祁镇复辟,胡滢大为恐慌,于是抱病入宫请安,并提出退休。明英宗对其还可以,就饶了胡滢,同意他致仕,并赏赐玺书、白金、纸币、袭衣,还配备了驿车供回家路上使用。</p>
1463年也就是朱祁镇驾崩前的头一年即天顺六年,胡滢去世。</p>
历史上对胡滢的评价还挺高,但也有人说了其不足之处。比如曾推荐妖人龚谦为天文生,道士仰弥高因为自称会撒豆成兵什么的被安排到边关任职;还有人说其“犹慕仙术,招致术士,出入无间,闺门不谨,以损誉云”。</p>
从老吴和老李的描述来看,这俩位先生对胡滢多有不耻。胡滢也没有办法,自己是个“特务”出身,要想不被当作替罪羊给灭口,就得学会都不得罪、都给出力。综合来看,胡滢也是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但是无论如何,胡滢对待朱祁钰的确是出力最少的,且或许让景泰帝遭受了巨大的屈辱。</p>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然对于明代宗而言,代价实在是太大了。)</p>
猴儿还要继续去骗俩大王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却说猪八戒吊在梁上,眼还尖,知道弼马温来了,掬起猴尾巴子看得明也。</p>
行者道,“我儿,唐僧的肉我倒不吃,听见有个猪八戒的耳朵甚好,可割将下来整治整治我下酒。”那八戒听见慌了道,“遭瘟的!你来为割我耳朵的!我喊出来不好听啊!”</p>
噫,只为呆子一句通情话,走了猴王变化的风。看来这任你千变万化,都怕通情一句话。若是心中答理,何惧道佛一家。</p>
于是把戏被戳穿了,猴儿只有先跑了。</p>
老魔胆子不大,就想放了唐僧几个。与沙僧、八戒、白马、行李都送还那孙行者,闭了是非之门罢。二魔还是个大丈夫,满脑子都是不甘心,非要寻猴儿交战。</p>
结果猴儿聪明反被聪明误,倒被人家给抓了去。悟空问八戒,怎么别人看不出来某的变化,你就行呢?八戒道,“你虽变了头脸,还不曾变得屁股。那屁股上两块红不是?我因此认得是你。”</p>
这里交代了,八戒是通过分析判断能看出简单破绽的,靠眼睛本身不行。也在告诫世人,看人看物不要光凭眼睛,还要动脑筋才行啊。还有就是,大圣一进洞后,其映射对象又回到了洪武大帝的身上。</p>
(朱元璋青年时代做过至少七、八年的和尚,说不定还正式剃度过。恐怕脑袋顶上有几个香疤,后来还俗蓄发给遮住了。旁人是看不出来,但是有可能小时候的朱棣曾经拨拉着父皇的脑袋玩来着,故曾经看见过。纯属胡猜,没有可靠依据。)</p>
猴儿自以为聪明,跟妖怪赌斗的时候,却就忍不住,应了他一声,飕的被他吸进葫芦去。原来那宝贝,那管什么名字真假,但绰个应的气儿,就装了去也。</p>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言不虚。很多时候任你如何掩耳盗铃,仍是着了旁人的道儿。</p>
下面要注意看,很关键的。大圣到他葫芦里,却才心中焦躁道,“葫芦净瓶,把人装在里面,只消一时三刻,就化为脓了。没事,化不得我!老孙五百年前大闹天宫,被太上老君放在八卦炉中炼了四十九日,炼成个金子心肝,银子肺腑,铜头铁背,火眼金睛,那里一时三刻就化得我?且跟他进去,看他怎的!”这猴儿本身也都是钱啊,化作三头六臂,再加上三条金钱棒,就是自己的法身佛呀。那就更明白了,怪不得孙悟空是个善恶贤愚二心呢。</p>
悟空聚些唾津漱口,稀漓呼喇的,哄他揭开。大圣作了准备,折腾了一番最后叫道,“娘啊!连腰截骨都化了!”老魔道,“化至腰时,都化尽矣,揭起帖儿看看。”只要有合适的道具,傻子都能骗得了人啊。但傻子就是傻子,结果猴儿便趁机跑了,还将宝贝也给顺走了,留下了毫毛变的假宝贝继续唬弄妖怪。</p>
这回终于有所斩获,银角大王毕竟还所谓大丈夫气概有些呢,不敢闭口,只得应了一声,倏的装在里面。那葫芦很厉害,孙大圣是熬炼过的身体,急切化他不得,那怪虽也能腾云驾雾,不过是些法术,大端是凡胎未脱,到于宝贝里就化了。老吴的意思真的是凡胎么,那怎么可能呢?是白花花的银胎!</p>
瓶里面肯定有现在说的王水,化金消银用的。再一次证明,这些宝贝很多都是回收资源炼成金银用的,还是为了钱啊。</p>
洞中还有三件宝贝七星剑、芭蕉扇与净瓶,金角大王虽然哀痛,说是私离天庭,骗鬼去吧。但是,这金银童子或者还真自以为是成功逃下来的呢。</p>
金角大王出来,取出芭蕉扇子,望东南丙丁火,正对离宫,唿喇的一扇子,掮将下来,原来这般宝贝,平白地扇出火来。五行中自然取出的一点灵光火,这扇厉害啊,大圣见此恶火,却也心惊胆颤,纵筋斗,跳将起去,脱离了大火之中要救师父。</p>
芭蕉扇都出来了,这是干嘛用的?放火的,石头什么的都能烧了,光留下金银等贵重金属资源啊,然后再金银炉里分类精炼呗。老君让这俩傻小子是下来这平顶山,肯定有金银矿,开山挖矿炼金炼银的,还给了王水什么的辅助器具。</p>
继续打,直到将金角给撵跑,闯入莲花洞里,解下唐僧与八戒、沙和尚来。老魔径投压龙山,会聚了大小女妖狐,再加上山后老舅爷狐阿七大王,回来还打。八戒一钯,就筑死老狐狸了。</p>
稍微扯远一些,早在西元1076年,宋朝和安南(李朝)讲和,北宋承认安南为藩国。1225年,陈朝取代李朝作为安南统治者,仍奉南宋为宗主,自称“大越”。南宋自顾不暇,对此不了了之。</p>
1257-1288年,(蒙古军)元朝征讨安南,最终失利,忽必烈遂承认安南为藩国。由于元世祖主要面临蒙古内部争斗,故对安南多有放纵。陈朝借机攻取占城国部分区域,同时开始觊觎北方中国的固有土地。</p>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陈朝便侵略了中华的云南、广西一些地域。朱元璋派人平定两广、云南后,要求陈朝退还领土。1369年,朱元璋加封陈日煃为安南国王。</p>
这是为什么呢?一来大明建立不久,正在北伐期间,主要对手仍是北元,四川、云南尚未收复。陈朝的国主陈日煃在1369(洪武二年)年六月请求封号,老朱现在顾不上啊,徐达他们正和北元打得难解难分。于是朱元璋便在该月遣翰林侍读学士张以宁、典簿牛谅往使其国,封陈日煃为安南国王。</p>
同年七月,常遇春自开平北伐还军,可惜病死途中柳河川,故被追封为开平王。</p>
朱元璋伤痛之下,明实录不惜笔墨记录了,“上悲悼罢朝,即命礼部议天子为大臣发哀礼,且令中书兵部叙次其历官勋迹,付翰林纂述,无使湮没……(省略若干文字)”</p>
洪武二年八月初一,鄂国公常遇春的灵柩车辆到达龙江。朱元璋亲自致奠文祭之,说了常公的事迹功业。“柳河之川失我长城之将,丧今南还见语,无由哀痛切心。与谁言哉?将军在时,朕实所倚将军。既往,将谁与谋?不过,临风兴慨。想其音容耳,灵车之至,朕亲临奠,思尔之情,言岂能尽?”祭祀完毕,朱元璋恸哭而还,命择地于钟山草堂之原,营墓建祠。</p>
该年冬十月,敕葬开平忠武王常遇春于钟山之阴。那个时候,大明朝还远远谈不上富裕,毕竟成立才一年多点儿。朱元璋给常遇春的葬礼相对之隆重,可见一斑。或许也有帝王心术在内,然凯撒观之,老朱此刻之悲痛,发自肺腑彻断肝肠。</p>
那么这个时候,朱元璋也就顾不上收拾安南了(估计洪武皇帝是本打算让常遇春征讨其地的),陈朝捡了个天大的便宜。虽与我中华有憾,然老朱之真性情使然,亦无可厚非。就像西游记中玉龙三太子说的,“他是个有仁有义的猴王”;八戒请悟空返回宝象国救师父唐僧的时候,大圣因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便下海去净净身子,去掉身上妖精气。八戒于此始识得行者是片真心,更无他意。(不过猴儿这么一洗不要紧,其映射对象由朱祁钰就又成朱祁镇了。)</p>
八戒尚知,况旁人乎?</p>
没办法,1369年虽然元朝已然灭亡北归,但是明玉珍的儿子明升在四川有大夏政权,云南还被蒙古人占据着呢。缺少了一员大将,平定安南明显时机不到,还是等到先平定了巴蜀,再之后讨伐云南的元朝梁王和大理段氏,安南只好押后再说罢。</p>
其中最耐人寻味的还有,这个很关键,是勘破西游释厄传的一个佐证。那就是唐僧取经到底为了什么?是去取那佛经么,非也,非也!书里面不是唐僧要去拜佛求经,而是李世民为了自己的心安而令其“取经”(一“求”一“取”,意义不同)。在吴承恩而言,是朱元璋和朱棣派遣智光大师远赴西域,不过是宣传教化而已,事实也的确如此。洪武和永乐大帝,像一个高僧么,像是信奉释教的主儿吗?如此可知,“唐僧取经”其实是明朝的开疆扩土、蓬勃发展之伟业!可惜,其后代都没有那个雄才伟略罢了。</p>
关于征讨云南,西游记一书好像没有提及,以后慢慢考证。在1371年,朱元璋派人扫灭了大夏的明升政权之后,或许是考虑到巴蜀刚定,便没有顺势开始南下进军滇地和大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