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朱祁钰登基 宪宗皇平庸
西游记第二十九回的篇目是脱难江流来国土,承恩八戒转山林。说的是朱高炽几个皇帝的一些事情,还有就是提及了老猪“承恩”。此时的猪八戒很显然就是朱祐樘了,他为何要“承恩”?</p>
看明孝宗的身世,生于1470年,1505年驾崩。朱见深第三子,其生母为孝穆纪后。朱见深的皇长子乃万贵妃所生,1466年生,第二年便早薨;次子朱祐极1469年生,母贤妃柏氏。1471年受封皇太子,然1472年早薨,追封为悼恭太子。那么朱祐樘却是出生于1470年,他幼年之命运是很坎坷的。事情要追溯到1465年,这一年,广西发生暴乱,朱见深派遣韩雍率领大军前去平叛。该年十月,韩雍攻打大藤峡,1466年获胜。大藤峡江面之上有根大藤,故而得名。韩雍将其砍断,遂改名为断藤峡。就是在瑶苗起义战役中,明军将一些瑶族少男少女抓往北京,送入皇宫。这里面就有一男一女,日后大名鼎鼎也下场凄惨。男孩是汪直,也就是现在书中的奎木狼映射对象之一;女孩原名李唐妹,幼年即被当地一纪姓土官收养,故改姓为纪氏。1466年的时候她已经17岁,因为聪明伶俐,做了一个女官儿。1469年被朱见深所宠幸,第二年生下了朱祐樘。因为纪氏出身瑶族,所以朱见深和太后对朱祐樘也不是很喜欢。此时朱祐极尚且活着呢,于是在第二年便册立朱祐极为太子,不想1472年朱祐樘刚刚做了不到俩月的太子便早薨。朱见深很是伤心,看朱祐樘和纪氏便心里堵得慌,对其母子更加疏远起来。</p>
时光飞逝,朱祐樘的幼年日子并不好过啊。然而随着岁月流淌,朱见深由于太宠爱万贵妃,一直没有旁的皇子出世。太后周氏着急起来,于是对朱祐樘开始加以关爱,毕竟这是自己的亲孙子啊。朱见深对这个“宝贝疙瘩”的态度则要逊色了些,否则小朱祐樘的命运怎么会那么坎坷呢?能够猜测得到,太后曾经苦劝儿子,但是明宪宗听不进去。</p>
朱祐樘的人生迎来了转机,到了1475年六月,此时朱见深目前唯一的儿子朱祐樘已经6岁。应该是太后周氏授意大臣们,反正群臣开始在六月初七日上书要求早立太子。大臣们的用意是好的,但是他们未必知道皇子母亲纪氏背后的故事。</p>
可是朱见深肯定知道啊,但不能说出来吧。或许有的大臣也清楚,然而吓死他也不敢透露出来告诉旁人。于是朱见深便推说朱祐樘岁数还小,不着急(对比看,朱祐极当初是在仅3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现在朱祐樘都已经6岁了)。大臣们不甘心,一个劲儿的上书,最后朱见深无奈之下,和太后商议怎么办啊。</p>
具体母子二人说的什么无从判断,只是在该月二十六,皇子的生母纪氏忽然生病且已沉重;二十八日,纪氏就顺理成章的薨逝了。</p>
群臣一看,都傻眼了。再笨也就知道这里面肯定有故事,于是纷纷缄口不言,谁也不提立太子了。就这么过去大概俩月,朱见深沉不住气了,这些家伙们,不该叫唤的时候叫嚣的凶;到了关键时候,倒又都哑巴了。于是授意大臣们继续上书要求立太子,大家眨巴眼睛一会便纷纷照办。</p>
就这样在1475年九月好戏上演了半个月左右,终于朱见深“顺应天意臣心民愿”,让礼部商议择日册宝。很快没几天,就议定在1475年的十一月十八日。</p>
朱见深同意后,心里既是长出了一口气,但是又想起来那个纪氏,不由得心内伤感。于是他罕见的没有去找万贵妃,却在夜里皇宫内四处溜达。不想又遇见一个女官邵氏,正在吟诗弹唱。倒是有点佩服朱见深的眼力和能力,就这么巧,1476年七月初二,朱祐杬出生。邵氏之命运也是坎坷的,十五岁成人后,曾先后婚聘七人,但他们竟然都在结婚前不幸过世。父亲邵林也看女儿不顺眼,便将邵氏卖给了个太监,得以进入皇宫做了宫女。</p>
此后朱见深陆续又有几个儿子出生(最后一个儿子朱祐楷竟然出生在成化二十三年正月,该年九九重阳日朱见深驾崩),但是朱祐樘已经被立为太子,地位无可动摇。“承恩八戒转山林”,或许这就是背后的故事。朱祐樘长大成人后逐渐知道了过去的以往,对其日后的所作所为影响深远。明孝宗之所以没有正式扩充后宫,恐怕也有很大的因素是不想自己亲生母亲的故事再度重演罢了。</p>
再来分析一下百花羞公主,毫无疑问,她身上也还有万贵妃的影子或是灵魂。明实录记载,她是青州诸城县人,宣德年间出生,很小就进入皇宫,因为聪明伶俐受到朱祁镇的母亲的喜爱。在她15岁时,成为孙太后的侍女。19岁开始服侍年仅2岁的太子朱见深,十几年过去,俩人就日久生情成了忘年恋。明宪宗登基后,曾和万氏生下一子也是朱见深的长子,万氏因此被封为贵妃。这个孩子却早夭,以后万氏再没有生育(这其中,或许有些隐秘在内,是有人不希望万氏还能再度生子)。成化十二年的时候,也就是朱见深做皇帝的第十三个年头,被封为皇贵妃,仅在皇后之下。</p>
其实万氏远没有明史说的那样坏,甚至还是个可怜人。只是因为朱见深爱屋及乌,将丈人万贵由一介平民封为锦衣卫正千户,后升锦衣卫指挥佥事。然而成化七年,万贵退休。为人还不错,受了赏赐却忧心忡忡,劝诫自己的儿子不要奢侈。只是其长子万通是个败家子,根本不听老父的规劝,先是也做了锦衣卫正千户。成化十二年,朱见深封自己的舅子万通为指挥佥事,万达为副千户。成化十四年,升锦衣卫指挥使万喜为都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万通为指挥使正千户,万达为指挥佥事。</p>
成化十八年,万通总算死了。成化二十三年正月,皇贵妃万氏薨,朱见深十分伤心,同年也驾崩。</p>
西游记书里面,百花羞几次强调“十三年”,应该就是指其在朱见深登基的第十三个年头被封为皇贵妃而已。</p>
万贵妃比朱见深大了17岁,是明宪宗的精神寄托(尤其是1452-1457年)。只是因为其岁数缘故和出身低微,再兼明宪宗对万家照顾有加,自己却没有坚决的反对,所以被大臣和儒家们诟病。还有个要命的就是,万氏听了太监的挑唆,试图说服朱见深废掉朱祐樘的太子之位。</p>
野史和明史对万贵妃也都很不客气,但从西游记里面来看,其还算本分。作者对待万氏也是有褒有贬,最大的意见恐怕就是私通朱见深,并离间明宪宗和朱祐樘的父子关系。</p>
这个百花羞公主回到宝象国,父女姐妹团聚,叙说的十分简单。这里面有问题,那么此时的公主映射对象或许由万贵妃转为了纪氏。明孝宗朱祐樘登基后,才追尊生母纪氏为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纯皇后,迁葬茂陵,别祀奉慈殿。嘉靖十五年的时候,最终定为谥号曰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皇后,降了半个级别。</p>
接着来分析奎木狼的身份,实在是过于复杂多样化,很不好理解的。碗子山波月洞者,广西大藤峡罗渌洞也。在碗子山的黄袍怪就是说的汪直,上面说了,1467年瑶族的汪直进了皇宫,岁数大概10岁左右。不久被分配到万贵妃的身边(从西游记书中屡次提到十三年来看,或许此时是指的1471年)。从此,汪直得到了万氏的喜爱,朱见深也逐渐对其看重,任命为御马监太监。</p>
到了1476年,妖人李子龙潜藏进入皇宫,后被诛杀。朱见深命令汪直去调查此事的来龙去脉,汪直和王越很快就搞清楚了,于是明宪宗对汪直甚为满意,这是个特务苗子啊。</p>
1477年正月,朱见深建立西厂,由汪直负责。一时间屡兴大狱,群臣忌惮,乃内阁、六部九卿上书请罢西厂。明宪宗无奈之下,暂时废止。一个月后,西厂重开。</p>
1478年开始,汪直负责辽东处置边务,汪直和陈钺多有建功;1480年汪直和王越到大同提督军务,并在猫儿庄夜袭鞑靼小王子;1481年,鞑靼复仇,被汪直击退;1482年汪直再度战胜鞑靼人;1483年汪直被调离大同,降职为御马监六品,王越革职为民。</p>
就在汪直走后,鞑靼入侵,大同总兵官许宁等人大败,却冒功受到封赏。此时内阁(首辅乃是万安)和群臣因为汪直的事情,生怕会降罪于己,便联合欺瞒朱见深。第二年,明宪宗终于知晓真相,然不愿意事情搞得太大,只好继续搁置不用汪直。直到朱祐樘的弘治十一年,明孝宗打算启用汪直,最终未果。</p>
汪直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在西厂固然可恨,然当时的官场就那么清明么?何况汪直守边多有战功,若能始终镇守大同、宣府,未尝不可取也。</p>
然而这个黄袍怪一旦进了宝象国后,就摇身一变,隐指了妖僧继晓等人。朱见深自己虽然专宠万贵妃,后来在这个假和尚及其同党的蛊惑下,服用药物,接连宠幸后宫她人,频频生子若干,焕发了第二春(并不是想象中的万贵妃权势滔天,恃宠生骄)。其最后一个儿子,就是在朱见深驾崩前一年怀上的。有关继晓等人的事情以后还要再说的,现在暂且不提,还说奎木狼的俩“儿子”。此二子者,乃汪直手下俩助手大将,王越、陈钺也。</p>
王越者,1426年—1499年人,景泰二年进士,朱见深的时候官至兵部尚书,封威宁伯。因为和汪直交好,1483年被夺爵除名,谪居安陆。王越一心为国效力,多次上疏鸣冤未果。直到朱祐樘继位,逢大赦得以回到家乡。继续上书朝廷,获得重新做官。王越嫌弃官小不满意,尚思为国御敌,还是陈冤。为了达到目的,于是走了太监李广的门路。但是1494年朱祐樘听烦了,便升其做了左都御史,却勒令赶紧申请退休。1497年,鞑靼骚扰边关。王越于是起复原职,多有战功。1498年十月李广畏罪自杀,连累到王越。王越心灰意冷,不久于1494年初病逝。</p>
王越的人生“污点”,恐怕莫过于和汪直、李广俩太监关系走的近。但是当时的官场大都压制王越的施展,难道就那么心安理得么?王越一来不得已,二者汪直的确能力在己之上,对耶非耶,如何评说?</p>
陈钺者,天顺元年进士,水平要次于王越不少。但和汪直在一起,也颇立战功。陈钺最大的罪过,就是陷害马文升。后来离间汪直和王越,油滑骑墙。1482年,汪直已经到了大同,陈钺(任兵部尚书)留在京师,三月被参劾后退休。其生平事迹,明实录对其记载不详,功过难以客观定论。</p>
整体来看,其实是在说宪宗及其任用的“权臣佞”罢了。老吴对玉龙十分怜悯又可气,终于还是笔下留情了许多。</p>
玉龙力主请回来孙悟空,恐怕就是吴承恩对朱见深的一些认可。朱见深一生平庸,较为公正对待叔叔朱祁钰倒还真是个亮点。贬斥商辂和马文升、任用汪直宠爱继晓,是最让吴老爷子愤慨的。</p>
如果朱见深只是个普通老百姓,或许他和万氏的故事被人津津乐道。只是明宪宗乃是大明皇帝,沉湎于此甚至为卿而崩,很难不被世人指指戳戳。</p>
很多人都认为明朝朱祁镇废除了妃嫔殉葬,其实应该是明宪宗的功劳。不管明英宗是否生前有此遗诏,朱见深若是坚持陪殉制度,也不是没有可能实现的。即使朱祁镇后来“其言也善”,那也是彭时和李贤的主要功劳。</p>
玉龙在这几回书里面,和奎木狼战斗了一场,又给八戒指明请回来“有情有义”的美猴王,说明老吴对其的评价还是公正客观的,毕竟朱见深后来还是弃用了妖僧继晓。</p>
朱见深曾经对手下人的污贪情况也很不满,但是自己却不愿意惩罚他们。只是说自己的继承人以后如果追究你们的责任,你们就不害怕么?</p>
明宪宗对待叔父朱祁钰的确很好,给其做了不少平反工作,处理得要比朱棣对待侄子朱允炆好得多。也从侧面说明了,老吴对朱祁钰的赞美洋溢于表,是要超过哥哥朱祁镇的。</p>
最后说一句,朱见深比较信仰道教,这点和父亲朱祁镇倒是不太一样,</p>
他师徒继续西去,毕竟不知此后又有甚事,几时得到西天,请听下回还接着胡说。</p>
另,西游释厄传作者吴承恩先生,极有可能是在朱祐樘的弘治十三年(也就是西元1500年1月31日至1501年1月18日,这几回书中多次提到“十三”年)出生,或许也是“承恩八戒转山林”的一个缘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