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另八章 曲终之最后一个皇帝
出来混的胆子都很大。</p></p>
就这样交代给胤祥一些军政之务后。当康熙四十一年中秋月圆的时候凌啸仅率五百水兵和四百亲卫乘了狼居胥号护卫舰不惧转弱的台风仍有一定余势地威胁也不惧松江水师必将收缴全部武装和部分帆具仅仅倚仗着几个暗舱中的少许精良枪械和蓄势快马他们胆大包天经东海沿岸向松江口一路驶去。</p></p>
然而由于农历八月间的海风多是西向型的路上耽误了些日子的凌啸等人。到了松江才获知一件帝统区的惊天事件。康熙皇帝在此期间连两道圣谕给各地三品以上官员一道公布了海外勤王军将回来参与大战的消息而另外一道。则是令他们全到行宫参与大觐共讨国是这无疑是帝统区的大纠集瞧这势头不像是有议和的可能啊</p></p>
一听到消息知道形势又生了翻天变化两胡和沈珂马上急红了眼。看着沿江炮台上的森森炮口建议凌啸赶紧下令回闽粤去。可凌啸却相信康熙不会用这种龌龊法子来诓自己送死。至少从他皇帝地高傲心上便不会如此下三烂的更何况凌啸还笃信黛宁。</p></p>
所以狼居胥号继续单帆西驶直闯到了江都口。</p></p>
可惜江都口早已经严阵以待就在狼居胥号靠港就要递呈投诚表章之时看似平静的江都江面上忽然自港湾外出现了十几艘福船近距离相逼过来。而岸上。也不知从何处来了大批地苏军将此处围得水泄不通铁木甲结合的护卫舰再牛也是敌不过几十门岸炮虎视眈眈的走投无路之机只听有将官高呼所有投诚人丁一律脱衣下岸接受严格甄别悬出公侯之赏捉拿逆酋凌啸</p></p>
糟兵戎相见难道是康熙崩了</p></p>
轰众亲卫心目中的天忽然塌下。</p></p>
愤恨之中死忠之下沈珂胡涛胡骏一脚踹翻了甲板上的暗舱抱着水冷式机关枪就要开火誓死以乱护卫王爷脱逃。</p></p>
凌啸却哪里肯让一众兄弟们送死没必要嘛。</p></p>
他当然是有甘为理想而亡地勇气但绝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傻子他之所以敢来本就有所凭仗这凭仗不是暗舱的武器也未必是康凌如一而是现在地国内形势。</p></p>
如果是康熙没崩他自然不会也不舍得杀自己;如果康熙崩了老十四更不敢也犯不着杀自己闽粤有名分上的皇太子也有即将回国的大批强悍武装是自成一体的利益集团杀了自己只能加快老十四的覆灭还不如和自己来个政治交易来得苟延残喘呢。</p></p>
再说了消息泄露必定是其他渠道出了纰漏打死凌啸也不相信黛宁会出卖自己的所以苏军将官们越是言之凿凿地宣称捉拿自己凌啸便越是担心黛宁的安危他怎么会抛下长公主于不顾而独自逃走</p></p>
于是现场的逮捕并没有让凌啸感到太震惊。</p></p>
倒是码头外街上聚集的乌若鸦群地大批官员让凌啸感到惊奇万分这些各地大员参加大觐的积极性蛮高的嘛居然来得这么快可这就是凌啸不厚道了该设身处地的为人家想想你说要调回可能威慑京师和江南的勤王海军回来至少也能逼得圣驾往内6躲去暂避其锋大家只是做臣子的哪个不为这局势深感忧虑巴巴地赶来打听消息以决定何去何从</p></p>
苏军没有对凌啸和他的手下无礼反倒是将他们交给了外围等候的御林军。</p></p>
大侍卫刘铁成也算是故人一个不知道该和凌啸说些什么话敬些什么礼的他只是把手一拱指着一顶八抬大轿道:驸马爷请便将他押往了扬州行宫一顿绝没有人搭理的关押足足关了凌啸七天之久。</p></p>
七天如果一秒是一天的印记那他已过了七个世纪。</p></p>
这七天不仅康熙没来所谓会晤黛宁也好老十四也罢全都不见踪迹。就连狱弈也是个个哑巴聋子可把凌啸给憋坏了都恨不得要绝食抗议了。好在到第八天的凌晨。终于有宫女和太监捧来了他的五爪金龙王袍奉上了香汤香胰供他沐浴安排匠师为他剃须理。这一切凌啸都十分的配合看来是要见扬州当家人了咱堂堂操亲王总也是体面人地怎么能拒绝这等形象工程</p></p>
但凌啸错了错得一塌糊涂。</p></p>
收拾得里外光鲜之后却是刘铁成带来了几个五大三粗的侍卫不由分说地把凌啸的双臂死死绑上。又拿了一片娟帛封住了凌啸的嘴巴绑粽子一般地把他抬到了毓鏊殿地陛台子边在满殿参与大觐仪式的百官面前。来了个当场示众。</p></p>
凌啸不由得勃然大怒瞪着刘铁成恨得牙痒痒士可杀不可辱</p></p>
辱却持续了好久。</p></p>
陛乐响起中一身簇新皇袍的康熙皇帝上殿。先是指着凌啸当众宣布了最振奋人心的捕获凌啸的喜讯然后再一通长久的战情分析。东北西三线战事全都胶着难胜而据悉勤王海军亦将回国此诚社稷危难九鼎将倾之大危机值此存亡危急之秋朕大集盛会于九州英才乃是为咨禀良策于国之比干。国事堪当热血议肉食者之责矣诸臣工你们以为。战与和孰更有利不妨开诚布公当殿奏来</p></p>
与觐之人听到了这里鲜有不倒吸一口凉气的。</p></p>
能当官当到登堂入室者都不是平庸之辈很多人已经看出来了康熙今天的不同寻常想当初吴三桂造反破竹之势席卷黄河以南的十一省北面还有蒙古部落乘机偷袭北京城局势何等危急但要强的康熙始终都没有同意议和过。可如今呢面对糜烂也不过只有两省地形势在这捕获凌啸的大好时机之下康熙皇帝却自己先提出来问臣子们到底该不该议和</p></p>
而且心思缜密些的人更注意到了一个细节被绑缚在殿上地凌啸该当是被称呼为逆酋的人然而康熙皇帝却似乎有意地避免了这个势不两立的用词显然这是为议和留了一个相当大的回旋余地</p></p>
难道皇上真的要议和服软他不会是诈咱们地吧想诈出保皇派中不坚定的人若从康熙一向强悍的性情上考虑抱此种想法地官员不在少数。更何况见识归见识如何表态的抉择上却是需要大员们各凭自己的脑袋那脑袋内不仅有对战与和的成败判断也有对生灵涂炭方面在良心上的重视区别更有各自所属集团利益上立场问题。</p></p>
若在正常情况下只怕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议和上有利于社稷下对得起黎民加上还有凌啸这个闽粤脑在手议和而且是大大利于帝统区的议和应该十分容易成功的。但是这里不是代表全国统治阶层的金銮殿大觐的官员们多半趋向于保守更不乏前两年随康熙千里效忠地反对派里面的仇视凌啸以及他的革新政策之人多得很呢。</p></p>
一时间大觐朝会上唇枪舌战攻讦屡起。</p></p>
认为息兵止戈有利的官员却仅仅只占了五分之二而已并且还在多数主战派的口水里人数渐渐减少着。</p></p>
直到接近了中午时分倍感疲惫的康熙对曹寅一使眼色那特务头子便猛然站出道慢来主战与主和凭的都是对社稷黎民的一腔仁爱忠正之心诸位大人勿要攻击对方嘛。再说了吾皇在此处大会群臣商讨战与和仅仅还只是我朝单方面的战略探讨而已那闽粤方面到底怎么想的只怕还是未知数。所以你们主战的攻讦求和的贪生怕死求和的指责主战的枉顾天和全都只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曹某有一建议主战的你们可愿意亲自披挂上阵马革裹厚里成全荡寇之志求和的你们可愿意亲自去福建冒万一他们不愿议和便妻离子散的危险愿意的主战者站左边主和的站右边不愿意的全部站中间要亲自打仗或出使啊</p></p>
闹闹嘈嘈的毓鏊殿顷刻间安静了下来没胆量地人立刻蔫了不少但却还是有数十名大员做了抉择。分了左右各自站定。不仅如此这些人还在用赳赳之言给自己壮胆呢主和而愿意出使的大呼什么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主战而愿意上阵的更邪乎高嚷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不知是在宣扬闽粤的危害性呢还是在表明自己地荡寇决心。</p></p>
一直无法开口说话的凌啸至此很是狐疑。靠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曹寅这家伙基本上就能代表老康他玩这出男人站左边。女人站右边不男不女站中间是为什么又有屁用</p></p>
当然有用的。</p></p>
康熙哈哈大笑地站起身来。一指主和最坚决的那帮人笑道敢冒家破之险前去当议和使臣也是忠当赏。着赏每人一丛皇家碧竹以示朕之嘉许。</p></p>
又指了主战最坚决的那帮人老康笑道。愿意亲弓矢你们更是别样的勇武别样的坚韧赏要大大地赏朕赏你们大快朵颐在行宫花圆内进食御膳。</p></p>
都赏</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