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
任何人也无法否认是残暴不仁刻薄寡恩的暴君。
真实的嬴政,既是儒生们痛斥的无道暴君,也不是教科书宣扬的千古一帝,
其人资质顶多是中下之才,嬴政接手的一切大好局面都是拜秦孝公与商鞅变法所赐。
百年前秦孝公与商鞅定下的规矩已经把嬴政定格、约束、限制在已有的框框内,秦始皇一生所有的作为都没跳出时代给他的局限。
秦始皇显然只是被动等着时势造英雄的产物而非主动创造历史的圣贤。
秦国的国势是奋六代之余烈因为商鞅变法而水到渠成,没有嬴政也会有其他人统一中国!
嬴政本身就是官二代纨绔子弟、王位继承人而已,他统一六国的基业是轻易从秦国历代先王手上接过来的。
除了中央集权外,政绩上乏善可陈,文治上一塌糊涂,武功上对匈奴也只是筑长城被动防御而不是主动出击。
秦始皇对内只会用愚民之术禁锢全天下百姓思想,秦始皇善于玩弄权术阴谋,一昧用阴谋家所惯用的“法术势”来打压臣下,君臣之间无信任可言,秦始皇对待平民更是暴虐到极致,实行严刑峻法苛政重税,天下之人苦暴秦久已。
……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惟一遭开国宰相主动抛弃的开国帝王,秦始皇的头号功臣尉缭子都觉得秦始皇刻薄寡恩,可同患难不可共富贵,狼子野心残暴不仁,而主动抛弃他远走高飞。
秦始皇又是一个忠奸不辨赏罚不分明的糊涂鬼,嬴政一生被奸臣赵高蒙蔽欺骗而不自知,嬴政无识人之明极为昏昧愚蠢,赵高与嬴政是互相利用狼狈为奸。
秦始皇是滥杀无辜乱屠百姓的暴君,《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上居住之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可谓是遗臭万年!残暴不仁!滥杀无辜!
……
王翦、王贲、王离,蒙骜、蒙武、蒙恬和蒙毅,李斯相信很多人都熟悉,其中王翦,王贲,王离和蒙骜,蒙武,蒙恬、蒙毅都是祖孙三代,李斯秦朝和政的关系好到李斯的儿子娶的都是赢氏公主,女儿嫁的都是秦的公子,并且这种关系维持到秦始皇死,近三十年几乎没有变化。
在为秦始皇立过功的文臣武将,除了官至仲父的吕不韦和造反的昌平君,他没有杀过一人。
吕不韦是因为他抓住权力不放,而秦始皇又必须得要回属于自己的权力,两人的矛盾不可调和,不得不杀。
昌平君则是被项燕立为燕王,被王剪和蒙武打败,兵败而亡。
这两人不管在哪个朝代都必死无疑!
祖孙三代都服务于一个皇帝,并且受到重用,还不为皇帝所猜忌,因此被罢或者被杀,古往今来恐怕找不出几人。
嬴政和李斯君臣和睦相处近三十年,李斯自大秦帝国建立到始皇死,位极人臣十一年,备受荣宠而不受忌,这样的君臣关系应该也不多。
能够善待自己的功臣,而且功臣们都能够善终,中国几千年来的皇帝除了赵匡胤好像找不出第三人,东汉光武帝虽然表面上仁义,但其实死在他手里的功臣并不少!
古代人读书识字的不多,一方面因为没有需求,一个长年在家种田,活动范围不过周围十里的人,读书有啥用;另一方面古代的人很穷,读不起书。
只有贵族能够读书,秦始皇统一六国,原本属于六国的王室和贵族因此失去了原本属于他们的奢侈生活,既得利益受损,这些人肯定恨秦始皇,所以到处说秦始皇的坏话,写秦始皇的不是,这完全符合逻辑。
六国被平,六国的贵族和他们养的士,为了各自的利益,到处反秦,写书说秦王朝的坏话。
为了维护王朝的统一,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议下焚掉了大部分的书,禁止民间收藏除医书等实用书籍以外的其它书,并杀死了四五百个明知故犯的人(这些人并非都是现在意义上的儒生,只能说是读书人,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儒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李斯本人就不是儒生)。
很多人以此来证明秦始皇是暴君,其实皇帝因某件事杀死四五百名犯禁之人,真的不算什么。
古往今来做这种事的皇帝没有几百也有几十,包括很多被史学家认为是明君的皇帝,像唐太宗杀大哥三弟及其家人也有这个数。。
元朝的忽必烈,明朝的朱元璋和朱棣,清朝的康熙、雍正,哪一个不是双手沾满鲜血。
秦法残酷,始皇不想变更,秦二世又是个无能之人,更不会去变,再加了六国贵族从中使坏,秦国迅速就败亡了,二世而亡,持续时间不到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