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26、南巡(一)三合一章节
梁九功天天跟着康熙,自是明白康熙的心思,这是觉得太子难得开口,还被驳回了,怕太子心情不好。
但他看看这些各地送来的皇上自己都还没舍得用的贡品,有些哭笑不得。
皇上诶,这太子很少开口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您把最好的,都送去给他了吗
收到了康熙的赏赐,知道自家皇阿玛心意已决,太子也就不在纠结不能去南巡的事了。
这时候他倒想起,趁着康熙不在,当年的事情查起来也会更方便些。
就在两人各有心思的时候,南巡的日子到了。
康熙于九月初启程,经过河间、献县、阜城、德州、等地,终于在十月三十一日抵达江宁。
码头通往江宁织造府的路,是年后重新修的,全部都用大的石砖铺好,就是为了方便马车通过。
曹家也在康熙到达之前,被御前侍卫团团围住,还有专门教导礼仪的嬷嬷来到后院,不过因为曹孙氏的身份,这嬷嬷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
两江总督于成龙和曹玺带着江宁上品级的官员,提前几个时辰就在码头上恭候,百姓们也是乌压压站了一片,想看看皇上的样子。
曹祤一早便被孙氏,周嬷嬷挖起来,换上了一身蓝色圆领袍,腰系着同色卷云带,显得温润如玉,卖相是相当不错。
这几人都清楚康熙肯定会召见曹祤,不过这事又不能跟曹祤明说,于是只是告诉曹祤,让他做好见驾的准备。
曹祤自然是清楚康熙会召见自己,于是对于几人的折腾,也是相当的配合。
康熙自启程之后,先后几次不顾大臣劝阻,亲自前往黄河河岸视察河道工程。
并且重提朝廷开设粥厂,但各经管官员视为虚文一事,借此下令,查抄了一批之前早就调查好的贪官,一时间惹得接驾的官员们人人自危,生怕下一个倒霉的就是自己。
而途中大多数接驾官员,都为康熙征召富商别院作为下榻之所,力求让康熙住的舒适,开心。
但这举动也惹得康熙甚是不快,脸色一连阴沉了好几天,直到快到江宁的时候心情才明显好转。
康熙远远的望见码头上的一批官员,问身旁的曹寅:“领头的就是两江总督于成龙吧”
曹寅也跟着康熙的视线看了几眼,点头道:“正是于大人,旁边还有奴才的阿玛。”
康熙点点头继续道:“朕在京城就有耳闻,说是这于成龙清正廉洁,是个难得的好官,在百姓中风评也甚好,你怎么看”
曹寅想了想自己之前与这位于大人仅有的几次接触,道:“奴才与于大人接触不多,不过这位大人所奏的事情,倒都是一心为民。”
“这倒是,朕听说这次水灾,他和你阿玛还借着朕南巡敲了那群富商,官员一笔。”
康熙看到暗探提供的消息,就觉得这于成龙和曹玺,还有那菩提寺的方丈真是胆子够大的,连他都敢拿来做筏子。
曹寅虽听出康熙没有责怪的意思,但是还是跪下请罪道:“请皇上恕罪”
康熙不在意的挥挥手:“又不是你干的,你请什么罪啊,何况这笔银子也算是用到地方了。”
说到这里,他又想起一事于是交代道:“晚些时候,你去问问你父亲和于成龙,一起拟个章程出来,以后让各个地方可以学习一下。”
“遵旨。”听到康熙将此事揭过,曹寅放下心,觉得自己这才一定要提醒父亲行事小心,看皇上对江南了如指掌的样子,应该是放了不少的探子在江南。
随着船离码头越来越近,康熙也看清了码头上的人影,仔细看了一阵感叹道:“曹爱卿,比以前老了不少。”
曹寅也是颇为感慨,他很久没有见到自己父亲了,不觉间,有些泪积聚在眼眶中。
“家中写信说,前些日子阿玛小病了一场,所以看着要比之前精神差些。”
听到曹寅说曹家的信件时,康熙的表情僵了僵,然后才恢复正常道:“老太君朕也是很久没见了,不知身子可还好”
曹寅道:“多谢皇上关心,母亲身子很好,又有几个孙子孙女承欢膝下,日子很是舒服。”
康熙眯起眼睛:“养在老太君身边的,想必都是教养极好,等到了地方,你便安排着和那些勋贵之子一同过来让朕见见。”
曹寅早就猜到这么一出,也不惊讶,低头谢恩,还能阻止人家亲爹见儿子不成。
两人说话间,船已经靠岸,前来迎驾的各级官员和百姓跪了一地:“恭迎皇上,皇上圣安”
康熙便带着曹寅,高士奇,等人走下船,一旁的车架是早以备好的。
康熙一边走,一边向于成龙等人询问江南此次水灾的后续处理。
于成龙早有准备,将这些日子的赈灾情况一一道来,还重点说了一下菩提寺联合各大寺庙施粥的事情。
曹府虽说没有大兴土木的建造园子,但在格局上也是大动了,毕竟以前正堂太小。
总不能让来请安的官员们在院子待着吧,于是曹家将之前的两个小偏厅全部打通,合成了一间。
曹孙氏按照品级大妆了,并着家里几个小辈在织造府门前迎驾,连好久没有出门的姚佳氏也跟在一旁。
康熙下马车的时候,见众人正要跪下,忙上前一把扶住曹孙氏,不让她跪下道:“老太君不必多礼”
曹孙氏见康熙还记挂着她,激动到不行忙道:“谢皇上”
众人见礼完,康熙就带人去了曹玺安排的院子,对于曹家没有太过奢侈的知情识趣,他非常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