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有历史的井和庙
上井好玩,是因为天都要去挑水的缘故。
苇泉村的从前,全部都是挑水吃,一天两担水,早些年姑姑挑水,后来爸爸妈妈挑水,哥哥挑水,我顶多是挑个小担子,专门为我量身定的小担子,和一双小皮桶,铁桶太沉。
一般都是哥哥在前挑水,我在后面挑个水桶儿伴。
从家走小到上井台,一般走这条顺,过风贺大爷和吕会大爷门口,达上井。当然也可以去下井上挑水,只是坡太陡,走起来太累,下井上用的是三环套,一般人不会用。
上井上用的是人字套,铁链穿过皮桶的桶梁,人字铁架一头一头来依串过圆环,往一就扣好了。
好用方便,但就是容易脱锁,所以上井往井里掉水桶的也比较多,有经验的如水桶是铁桶,用大吸铁石就可以捞上来。
但如是桶梁子脱了,那就只好从井壁下到井里捞了。
下井在井边专门修有下井的地道,比上井方便一些,我也有幸爬着墙壁上石头下到井下,凉的很。
上井的井台让磨的鲜发亮,年的石板一片鹅卵石面一样的滑。井深也就十几米,一米多的径,井边竖着两块大石头,石头上凿眼的两个孔里串了一粗铁杆。
后头压了一串石锁,前头就是铁制的辘辘串在铁杆头上,正好悬在井口上。只要摇动辘辘的摇柄,辘辘上钢丝绳就能把水从井中出,刚好好一桶水。
行家来挑水时只锁一个桶,来的水倒入其他桶里,省的解绳麻烦。
井边是四个大水槽,用来洗衣服用,布条堵住出水口,浇上几担水,泡上衣服,甩开膀子来石头上,用棒槌来槌衣服。
总觉得以前洗衣服,都是槌出来的,而不是搓出来,现洗衣机都是转呀甩呀,用来过去的粗布衣服必是洗不干净的。
井台边也就是龙王庙,庙里已是如也,小时候躲在里边玩,像也没有,从庙边的石碑上来看,记录的是水井的落成纪念。
大概是朝的嘉庆年吧,二三年的历史了,记录了当时苇泉村两个村的同捐助,讲叙了风水生和里正等人的主持,镌刻着当时捐款出力的村中姓。
所以还是要留个碑好,也道老祖宗们了哪些事,给后人传下些么。
人是很崇敬鬼神的,除了井上这里的龙王庙外,村里还有几处。一处是东边学校场上边修的二黑爷庙,另一处是东官房边修的关帝庙,逢年过节苇泉村人都要去奠拜的,如是正月初一半夜起来拜年,走到这里也一定要去拜一拜的。
然后我家门口是建成一个小庙,在槐树下建成的老槐仙庙。
听老人讲,破四旧时庙都拆了,近几年革开以来条好了,便全村人捐款,重修了二黑爷庙和关帝庙。。
我家门口的小庙,由我家邻居付庆爷亲自动手盖好,红砖上的雕也那时刻成,槐仙的像是在修关帝庙捏像时,请人过来为小庙捏的。
大多数祭祀用的东都从各家各户家中,我家小庙前的香炉也很可贵,但某一年人偷走了,大约是当古董文物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