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皇位之职
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日,尧舜正式上任。
崇祯为了确立的制度能真正执行,主动的退到了幕后。此时,是临时尧舜执政时期,按照规定,临时尧舜时期,皇帝有还有一定的权力。
崇祯在分解皇帝的权力失败后,尧位舜位都不是帝的称号,皇与帝都还在崇祯身上。
崇祯虽然分解皇帝权力的努力失败了,但分解皇帝权力之想法却在天下人心中生根了,在少数人心中,也认识到,原来皇帝的权力也可这样分解,更有想为天下办事的士人在想,皇帝之权是分解好,还是不分解好。有些争权争官位的党争派别中,也有人认识到,皇帝的权力都要分解,我们还争什么呢?极少数人也认识到,皇帝的权力都要为了天下而分解,一般人员还去贪什么?
尧舜之位者名义上还没有帝者之称,但尧舜本身就是古帝,具有超越相权的地位。
先前也有过相权,宰相主政,众人也熟悉,崇祯加进了一些新原则,也安排了新班子,希望能很好的运行下去。
政局也还平稳,尧舜施展相权,决策者与执行者配全,也还很配手。
门下院的票决,取代了大朝议,钦定议郎已有少量的人告老或去世,还有部分钦定议郎在当政。崇祯本人也算是钦定议郎之一,先前都参加朝议,尧舜当政后,一段时间内,也几乎没参加门下院的票决。
门下院没有设长官,议郎中都是人人一样,人人一票,票决结果由都察院中的一个副都御吏记录,当然副都御吏组织了一个队伍记录票决情况,并公布票决结果。
门下院起重要作用还是一些党魁议郎,或商会会长之类的议郎,崇祯在门下院,即使也只是一票,由于其平时的权威,也有较大的影响,许多人都会看崇祯的眼色办事发言,所以崇祯不出席门下院议事,就是要把尧舜放在台前。
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是大票决之日,大票决之日应尽可能的召集议郎到会。非大票决的一、五之日是小票决日,平常之日是议事之日。大票决是票决一些小票决定不下的事,或根据小票决的结果,最后确定事务的议案,小票决之事由是一些平常日所议之事。
崇祯虽然还皇帝之名,但主要作的事是皇位之事,帝位之事让给尧舜办。
帝位之事是什么事,帝位之事就是日常的政事,是记载中的黄帝到禹帝的一些事务,也是当时尧舜每日都办的事。
皇位之事是此什么事,就是“三皇”时期所办的一些事。三皇时期,有巢氏发明房屋,就用巢来经念房屋,燧人氏发明取火之法,也加强推广。
与三皇时期类似,崇祯也在新明朝中推广当时的创造发明,重点是让创造发明者得利,只有让创造发明者得到真实的利益,才能让更多的创造发明出现。
创造发明,也必须重视对创造发明的成果的识别,只有真正有价的东西,有人能识别,才能发挥其价值,尤其是是一些具有长远价值,而当时,一时难以发现其作用的成果,必须具有长远眼光的人才能发现其价值。
中华文化中唯有诗词的识别能力十分强,好诗词的出现,没有不被发现的,说明中华人对诗词的欣赏水平很高。好诗词也能卖钱,许多商贾和有钱人都愿出大价钱买诗词。长安米贵,居之不易,白居易却因诗写得好而居长安易。
诗词和经史子集,明朝时都不缺,自然也有人关心,明朝时缺少的是科技知识和科技发明。崇祯用皇者之位,表面上是帮助宋应星的工作,实质上是为了天下,为了让科技在当时得到更大的重视,也让科技得到更大的发展和应用。
为此,崇祯让做了一件具体事情,就是成立了专利局。专利局同后世的专利局相似,专门管理和保护各种创造发明的成果。
临时尧舜时期,崇祯也还有一点具体权力,能够增加成立一个机构,专利局也涉及皇位之事,即使皇位或帝位分解了,也是皇位者管理科技创造方面的事务。
在新明朝的新政策下,科技发展不是太大的问题,已有一定规模的明末纺织业大发展成为不可阻碍的洪流,成为了必然之势,重点是引导纺织业制造出更多的机器。
皇位上,不但要管理好已出现的创造发明,也需要组织力量,重点争取出现一些创造发明,制造机械就是当时的重点。
对于机械制造,当时的方法还是成立研究机械,即自己研究发明,也总结生产过程中有关技师的想法,甚至是把技师的想法变成实物。
研究机械需要高端人才,高端要才又是从基础人才中出现。对于基础人才,还是有了发的规模,当时文化普及率超过了百分之二十,礼部或礼部之下的教育局管理天下众学堂,教育和普及文化知识,造就更从的普通人才。其中人才的问题不大,问题是高端人才明显这足。高端人才,包括高端人才的发现,发现后又如何运用管理。
不但教育方面的基础问题,崇祯不需要介入,也不宜介入,就是所有基础问题,崇祯也比较放心,尧舜也可以按规则管理得很好,儒教区域习惯于忠君和守法,都习惯于听上官言,就是北方和西域也大都有忠君之要求,听上官言也占有主导地位,政府主张及宣传的内容,都能得到贯彻,何况对天下有利的内容,更能得到天下人的支持。
高端知识方面,则困难比较多,主要是敢于独立思维的人太少,知识发展和重大的发明创造出现的少。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原先的文化封锁,敢于独立思维的人太少,太少的人中,出现特异的高端人才成果也就少。有极少数人,即使有了初步成果,也不敢外落,还是怕被人害命夺成果,不敢外落的成果,也就难以进一步发展。崇祯虽然提倡给以发明创造者以实利,但实际应用中,却是各级官员在办事,各级官员中也有少部分官员带有很强的等级观念,工匠的低下地位还是在许多人心中占有份量,在实际应用中给予工匠的利益就出现了许多与其成果不配,少了许多的现象。
皇帝重点的管理科学院,圣院,研究所等部门,这些此部门有许多人境界较高,一心为天下,努力研究思考,也有部分人中有很强的等级观念,总是用等级观念来衡量所有人。
有的人,明明是等级不高,却总是看不起等级更低的人,并用等级观来看所有人。有部分研究人员能够族弃等级观念,全力进行自己份内的科研,却在当时的观念下,难以做到完全超越等级观念。宋应星也因自己只是一个举人,在那等级观下,对士族都很小心,要忍受个别士族的盛气凌人,不敢与人冲突,有轻微的自卑之感。
对于这种世俗,崇祯认为是个人之间的等级观念,虽然对科研和出成果有影响,但不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与那士族强调士族的整体,士族必须高人一等的阶层等级有区别,士族的阶层等级有可能造成亡天下的之局势。
一些士族认为的大事,即圣贤之道,崇祯也可适当的介入,崇祯避免介入政事的管理,只是一般原则还是有时参加。
崇祯少了繁忙的政务,也就有时间再思考天下大事。天下应向何处发展,应该怎样发展,天下的发展方向,在崇祯心里在还基本明确,怎样发展却还需要斟酌。一件事有其发展的契机,天下的发展也有天下的契机,现有就是要寻找天下发展契机。
崇祯认为原先明末的契机是士族扩大等级差距,或者是不顾天下安危,夺最天下财物,加剧天下局势的危险,是契机,是挽救明末局势关键。
一件事,有较好的谋略,可能会办成功。军事上谋略较好也会取得胜利,军事上有战略胜利和战术的胜利,个别战术的失败能换取整个战略的胜利也行。
此崇祯是在争取大部分事都办好,但没有绝对的要求所有事都办都完美无缺,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大局上。
比如,为什么西罗马共和国会走向帝国,帝国又走向灭亡,为什么彼崇祯挽救不了明朝等等之类。
此崇祯对具体的一点战役的胜败看没有放太多的精力,重点放在整体上。
对于彼崇祯时期的明末,为什么士族党派争得亡大明天下也争不出结果,最后屈就于清朝,由清朝来维护封建秩序。士族众党能象屈就于清朝那样,屈就于明朝,牺牲一点利益,维护明朝,让明朝还保持维护秩序的实力,不是更好吗?
也许因为此崇祯想的问题超出了士族众人的知识或习惯,所以必须从繁忙的皇帝位上退下来,专心考虑天下大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