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社稷为重
振兴一个社会,只要能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就可以实现。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可以被人认识的,对社会规律的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则可以作用于社会,并改善社会的发展。
社会规律是本身固有的,并不会主动的变成人喜欢的模样,而是需要付出艰辛去认识。
社会可比拟为一大厦,大厦必须建筑在坚实的基地上。奴隶制,殖民制,民族压迫,以及一切有违道义的内容,都是社会大厦的虚泥。什么是虚泥,坚实的地基是什么样,与历史当时的大众观念或普世价值观相关。
天条十字原则的观念,是当时可能实行观念,带有一点超前性的内容,是能成为大众观念和普世价值观的内容。在“弥兵,一体,命贵,财安,意尊”的十字原则中,罢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生命和财政安全是发展的基础,人的知识和意志是发展的关健。
社会大厦的坚实基础,是相当于国体的问题,在较好的国体基础上,才能追求较好的政体,没有政体就无法巩固国体,没有国体的政体,就是虚幻的政体。
政体有多种形式,明末时期,选择尧舜之道,结合历史上出现的共和行政,配合当时的礼法而设置新体制。
国体和政体必须建立在一系列原则之上,在众原则中,有起到主导作用的原则,也是在众多的原则中有一最主要的占主导地位的原则。
尧舜之道的最主要原则,是社稷为重。
必须正确理解社稷为重,才是尧舜之道的最主要原则。
“社”指社会中众人的组织方法,可引申为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也可引申为对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创建。“稷”是五谷中的一种产品,可引申为生产的产品,也可引申为对生产知识的发展和对生产工具的创建。
中国在东周之前谈社稷较多,秦始皇之后社稷谈得少。现有明末时期重新重视社稷,也要多谈一点社稷,把社稷谈透谈清。
儒家一些学者,甚至是一些社稷之臣,由于时代和知识的局限,把稷理解为代表五谷的农业生产,从而得出稷就是农业,重视农业的思维习惯。儒家的代表人物贾谊,在《论积贮疏》中,体现“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的观点,认为农业是本,商业是末。
此崇祯重农,但不唯农。农业是粮食生产的主要部门,不能不重视。商业能把一些过去认为没有用东西或物资充分利起来,也能把过去一些作用小的物资更广泛的运用。前者如羊毛,矿物质等,后者如皮革,木材等。
今后要大力发展纺织业,不但要发展丝绸织作,也要发展毛纺和棉纺等行业,发展了毛纺业,羊毛就不再是废物。矿物的众类众多,都要利起来,矿物利用后,整个社会经济也会随之而发展,过去利用太低,且主要集中有金银钢铁等品种上。皮革加要也要大力发展,车船前段时间发展了一部分,今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兽皮和木材也相应珍贵。
在崇祯十七年的时间内,如果对流民不采取救济,每年都有上百万,甚至是几百万的流民饿死路边。总计彼崇祯的十七年死亡人数,包括战乱,战死,乱兵屠杀,饿死,超过一亿人之上。
救济流民的结果,就是农民起义少了,救济流民需要代价,但民起义少了,相应的围剿农民军的会出的代价也少了。
其实农民起义只是单纯的反抗官府和地主,并不参加生产,甚至是大片的裹协人口造反,而不从事生产,对社会生产没有任何树建。
农民起义军对不愿意参加造反的人也有屠杀现象,因为农民起义军也众多,良莠不齐,也有象盗贼一样凶恶的。裹协造反的人也死亡率很高,多般是摆脱不了炮灰的命运。逃入深山者,要不就成为山匪的力量,要不就成为少数民族头人的奴隶,要不就饿死。农民起义是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彼崇祯时期,后金兵或清兵多次进入关内抢劫,除了屠杀和俘获大量人口当奴隶外,也制造了许多难民和造成了许多难民饿死路边。处敌造成人口死亡的数量直追农民起义造成死亡的总人数。
此崇祯增加了守卫外敌的军费支出费用,但减少了外敌入关的抢劫和破坏。
此崇祯救济流民,农民起义的规模小到几乎没有。练兵守住边关,后金兵只是在崇祯二年入过一次关,其损失都大为降低,外敌屠杀的人口也降低到最小数额。对内进行剿匪,由主要道路向一般道路,最后向山区推进剿匪,许多土匪都剿灭了或改回了正当职业,许多被影响的田地也恢复了生产。
此崇祯与彼崇祯相比增加了近亿人口,这近亿的人口,没有成为大明的负担,反而是新大明的力量。
崇祯十七年之后天气恢复正常,许多荒废的田地都可以恢复耕耘,已在耕种的田地的产量也有较好的保证,农业丰收之季即将来到,也预赤着同样数量的人员能生产更多的粮食。
原先在灾难时期,尽量调集人力进行粮食生产,天气正常之后,却可以让更多的人力转向其它生产部门,交通建设,工商业,都可以增加人力。也可以开垦新地为生产用地。
原先大明的范围内,彼崇祯朝时,交税的在册总田地,为四百多万亩,康熙其间,交税的天下田亩为一千二百多万亩,此崇祯十年统计时,总田亩是一千五百多万亩。后世在此范围内有上亿的田亩,适当的开垦一些易开垦的土地,增加到二、三千万亩田也不是很大的问题。
彼崇祯时期,农业税收为四百多万两银的价值,同时海贸拥有上千万两银的收入,但海贸的部分收入没有被大明朝庭所掌握,被各种力量所爪分。此崇祯,农业税有所减免,也有彼崇祯时期的二倍,如果照章全收,有近四倍的收入。海贸的收入则主要是收规了朝庭,郑芝龙虽然分走了一部分,但以后新增的税收还是掌握在朝庭手中,何况郑之龙的收入也变相的转移到了朝庭手中,因为大明的舰船和枪炮已处于最先进水平,郑芝龙需要向大明朝庭购武器。
海上贸易比以前放得更开之后,海贸收入更多了,单纯朝庭的收入,早突破的二千成两白银的价值。内地商贸发展起来后,也有追赶海贸之势。
所有这此事实说明,多种产业比单一的农业收入多,农业只是粮食生产的主要部门,在保证人吃的粮食基础上,多种生产行业比单一的农业生产好。
稷本身是一种粮食,古代就以五谷之一代表五谷,也代表农业,为什么就不能代表比农业更广的所有来钱的行业。稷是食品,后来发展了,钱也能转变为食品的东西,所有能有收入的产业都可用稷来代表。
社会发展到现代,稷不仅仅是代表所有生产,而且也代表所有生产所需要的知识,生产与制造的工具相关,工具也与知识相关,也是知识的转化开式,稷的归结点还是知识,所以说,稷为重,就是知识的发展为重。
西欧国家以航海和武器制造带动知识的发展,以知识来促进社会的发展,最后成为了一种发展方式。
稷是东方的产物,把稷理解为人类知识,更确切的说理解为自然科学知识,是一种抓住了关键的理解,东方在正确理稷的基础上,也能形成一种社会发展方式,如果能有意的追求发展,把教育普及与科研创造结合,也许能发展得更好。
社本身只是结社的方式方法,古代是在首领带领下进行结社,甚至是在宗教人士操纵下进行结社仪式。
社意义也可能扩展,也不能局限于古代的意义,社可以理解为更多种类型的人员组织方式方法,也能理解为人员组织的知识,或者说是社会科学知识。
综合社稷二字,是一种朴素的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稷强调整社稷为重,也就是强调整生产与生产的组织方法,也就是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优先作用,社会科学知识能辅助自然知识以挥更大的作用。
社会的一般规律,在二十世纪时,有人总结出生产力决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一系列原理。社稷虽然没有这么明确,但是体现的这系列原理的前身状态,其实质包含了这系列原理。
社稷为重,实质是“科技发展为先导,社会发展为保障”。科技发展永远具有先导作用,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出现社会问题,一些社会问题可能会阻碍科技的发展,必须解决了社会问题,才能帮助科技的发展或生产的发展。
如明末时期,不解决土匪问题,土匪的抢劫就会破坏一方的生产,不进行流民的救济,就必然会暴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成片的破坏生产。不在政治上解决军户和士兵的待遇,就不可能组织起强有力的军队,这防守不了后金的入寇。
社和稷互为因果,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内容为最关键的问题,终究,社稷是关键因素,社稷为重就是要不同的时期处理好社或稷的问题,或处理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关问题。
社稷为重,也是要掌握社会一般发展的规律,作到振兴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