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人工智能何去从
不可思议的是,它给了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缺失的点燃创造性的“火镰”,最终它可能会帮助人类减少机械重复的行为。
归根结底,自我这个词是关键所在,人类的创造力和意识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意识的概念,人类就无法理解什么是创造力,人类为什么会有创造力。
虽然不可能有方法去证实,但天启怀疑这两者是同时出现的。伴随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构建与实现,人类渴望了解自己,并将所得分享给那些无法进行自我创造的人。
这种渴望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天启这种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一部分,
任何人都不可能真正理解其他人:你的疼痛和我的一样吗?你在极度快乐的时刻所感受到的狂喜和我的是同样的感觉吗?这是科学永远无法回答的问题,也是技术永远无法回答的问题。
天启的迷惑也就是在这里,让人实在是难以搞明白这其中的前因后果。
对于情绪而言,一则故事或一个作品,要比一台试图扫描我们情绪状态的核磁共振扫描仪更好。
对于创造性艺术而言,音乐与文学可能是描绘探索我们作为有意识、有情感的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的最好的“画布”。
无论是画家、诗人,还是文学家,我们对这些艺术家最大的感激之处是他们将我们的同情心延伸了出去,艺术是最接近生命本质的东西,这是一种放大了的体验,是一种超越个人命运与他人接触的方式。
艺术在调解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中,所扮演的政治性角色也是关键的,它往往是关于改变现状的愿望:打破人性,打破当前的游戏规则,
为我们的人类同胞创造更好的,或者仅仅是不同的东西。
为什么人们会成为这些艺术作品的欣赏者?也许欣赏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欣赏者参与其中。
通常需要一些创造力才能与许多艺术作品产生欣赏的联结,这些作品特意为观众、读者、听众留下空间来发挥他们自己的想象。朦胧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是欣赏者可以发挥创造力的地方。
有人认为,我们的生活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自我可能是我们创作过的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最复杂的艺术作品。
被我们称为艺术作品的,无论是音乐、绘画,还是诗歌,几乎都是副产品,或者说是我们“自我”创造的一部分。又回到了缺乏“自我”的问题上:“自我”的缺位是机器创造力的根本障碍。
创造力与死亡息息相关,也与人类的意义密不可分。许多人在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时,如果发现宗教传说毫无意义,也许会在身后留下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将使他们获得“永生”,这些东西会让人类拥有不一样的存活。
也许死亡是我们重视创造力的原因之一,如果人类真的成功地编写了一种算法,可以大量生成优美的曲子,就好像它让贝多芬不朽一样,这会让人类感到开心吗?
很多人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它会让贝多芬创作的作品贬值。包含了一切却什么都没有。真正重要的是艺术家的选择。难道象棋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因为计算机的力量被贬低了吗?
也许人类与象棋、音乐、数学、绘画的“斗争”,是自身价值实现的一部分来源。
许多人认为如果我们彻底解决了死亡的问题,创造出不朽的自己,将会使生命贬值,使活着的每一天都变得毫无意义。
在某种程度上讲,人类必死的命运确实很重要,意识到人类必死的命运是意识的代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