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德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徳,古同“德”,含义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
所谓德,就是指人在生活中的所得,从大的方面来讲,就是让世界万物顺应自然的安排而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德字的本意就是“得”,即为得到、所得。那么怎么才能得到呢?
首先人必须有要求、有欲望,只有内得于心,才能外得于物,只有想到,才能得到。
所以“德”的核心是一个人内心的想法。
当然,这个想法必须是正确的,它必须合乎“道”的规则,这样的人才会有求必应,大欲有大成,小欲有小功。
如果不讲道与德,不顺应自然的法则,即便心机算尽,欲望终将落空。
德字从“彳”,就是行动的意思。
人光有想法那是空想,要想“得到”就必须付诸行动。
“在心为德,在施为行。”
心中有德,并尽力行之,心动决定行动。所以德是做出来的,不作为就不会有德。
怎么做才会有德呢?
说来也简单,就四个字:舍己为人。让别人有所得,才是真正的“德”。
《易经解释说“赞助天地之化育”即为德,人要像天地一样私,让万物各得其所,让你周围的人各有所得,帮助你周围的人尽展其能,这就是“德”。
不过这只是过去某人悟出,属于个人之德,可泛用,不可乱用。
德可以是众人认同之德,也可以自我心中之德。
而这一德强烈,且对‘人’‘对此时代’有帮助时,便会得到德斋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