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隧道
“没同意?”胖子叫了起来。
莫然点点头:“他不同意我们的做法。”
“什么叫‘不同意’?又没征求他的意见,只是让他帮个忙。”胖子越说嗓门越大,“不愿意帮忙就算了,什么叫不同意?这是地平线的事,他有什么资格不同意?”
“单群没有驳回申请,只是把地点从海域改到陆域。威廉姆认为我们已经获得了勘探资质,我们应该接受。”
“鬼都知道应该接受,肯定不能硬扛。但是虚与委蛇只是缓兵之计,所以要找他帮忙,背后给单群吃苍蝇。这个道理不懂吗?”
“威廉姆有自己的想法。”莫然眼中闪过一丝稍瞬即逝的兴奋。
威廉姆认为,单群高度评价了地平线勘探模拟仓,这是单群做出的让步。
要知道,在天然气储备富足而廉价、可燃冰的勘探和开采成本极其高昂,环境代价的风险居高不下的前提下,单群原本可以驳回这个项目。
但他批准了。
胖子听了不屑一顾。
因为同样储备丰富而廉价的石油,也并没有阻止各国花费巨资研究页岩油作为替代的“救火队员”。
可燃冰同理。
环境代价的风险?
众所周知,几十年前,腐隼湾原油发生泄漏,覆盖了整整5500平方公里的海面。
这仅仅是新闻报道的海水表面的污染面积。
内行都知道,更严重的情况,发生在法肉眼观测的海平面下。
水底发生的任何地质变化都比陆地上的更加变幻莫测。
例如海底热液,喷发时就像烧开的水,直冲向上的热流会像一把大伞。
又如海底火山喷发,炽热的气体炸开洋底,沸腾的岩浆冲破海面磅礴抛洒空中,周边的海水瞬间沸腾,弥漫成遮天蔽日的白雾。
石油在海中泄漏时更糟。
原油泄漏的缺口不会产生像火山岩浆或海底热液那般极端的温差,因此,原油从露油口大量涌出,一边向上漂浮,一边因为压力和温差缓慢扩散成“羽毛”的絮状。
海平面上肉眼可见的原油,是上浮后被洋流吹散的“羽毛尖尖”。体积更大的部分,是海平面下粗大的、呈絮状的中部。“羽毛”中部油气水混合成粘稠的物质,在海水中随着深海洋流的涌动四处飘荡;海平面上什么都看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