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金玉其外
木子李却坚决摇头否认,帮着马兰花辩驳:“不可能,按操作规程里的反应时间,这个都早已滴完了。”
我也认同,忘了身份,脱口而出:“如果冷冻效果好,后三分之一都可以不用滴加,直接缓慢地放下去都行。在老厂,我们都是这样干的,反应特好。”
“哦,原来你们擅自更改操作规程啊?”朱小宝瞪着我问:“你带的头?”
“我又没更改工艺,不照样做得最好?”在老厂,每出一批料,都有专人跟踪统计,每个操作工的奖金都来自于个人单批收率的高低。
而P1这个产品的收率,主要还是看这道滴加反应的好坏,所以,我们一般都会特别看重在这道工序操作的能人。
我也是在这道工序上开始升任班长的,我对反应釜中任何一种异常的反应现象都了如指掌。正如盛定海所说,这道工序不会爆炸,只会冲料。
再说,也没有人告诉过我,从P1破坏性试验中得出会爆炸的最终上限,所以,究竟是在二十度还是在二十一度,或者在更高的温度上会冲料,谁也不敢去亲自在生产现场高试验。
20℃只是工艺里规定的一个上限,我们若碰上意外看到温度快到二十度的时候,就提前加大量的水终止了反应,我从不会让冲料这种事情发生。
我坚信工艺规定里的温度,不是一次两次的试验就能随便得出的结果。尽管有时候我也会有再等等的念头,想看看工艺的规定温度是否准确,但都被怕死怕烧伤的恐惧感给阻止了,我不想作死。
不过,我天生好奇,也勇于自我创新,常常会在如何提高收率的问题上绞尽脑汁。后来,我就发现了这个我谁也没敢告诉的操作流程,就是滴加的数量完全不需要按规定的时间来均衡分配,我只要看看釜里的反应状况,就知道什么时候能直接放完,提前结束滴加。
这个节省下来的时间,我并不是用来搞搞试验、看看提前结束反应,是否有助于缩短整个产品的生产周期的,而是用来偷偷翻看压在操作记录本下自带的杂志或在废纸上练写字。
当其他人都还在目不转睛地盯着温度计时,我所操作的单批物料早已进入保温状态。
保温反应相对平稳,时间也长,按规程规定要二十多个小时。事实上,根据我的经验,完全可以提前四五个小时结束保温反应。
我不但经常提前结束滴加,还经常提前几个小时加水结束保温。因为只有加过水了,这批料才算安然恙,只等着去下一道压滤,然后送入烘房干燥。
我提前加好水,并不会马上通知下一道工序的人来接料压滤,那样,他们可能因为时间的问题而多压一批料。
压滤工序能拿到多少工资,并不是看上一道的收率高低,他们只计批数。而且,批数多了也没额外的奖金,那本是下一班人的规定任务。
因此,在没当班长的时候,我有的比别人多的时间可以翘着二郎腿,坐到操作台边优哉游哉地偷看杂志,随意涂鸦练字,尽量把握住公时私用,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越来越有文化的带班班长。
但我一直没把这个秘密告诉别人,我觉得,对于化工工艺、生产操作上的规定,我们还是要抱有敬畏的心态比较好一些。我能这样干,只因为我心里有数,但我保证不了别人是不是也能安全地做到我这样的心里有数。万一出个什么想不到的状况,我会在责难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