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徒弟木子李
盛定海自我感觉良好是有道理的。
到顶山之前,他只是鼎盛的二把手,到顶山之后,他虽然还是鼎盛的总经理,但一把手不在,他就是个大当家。
再者,鼎盛搬迁的只是生产车间,主要的办公和业务联系都还在老厂。只要南江的老厂还是个属于有限公司的企业,他盛定海在顶山,就是个企业家。
加上招商引资队伍的大力宣传,顶山人对“沿海地区遍地是金、江浙沪人士都是有钱的生意人”的盛名,早已耳熟能详,自然也听不出来盛定海是在吹牛还是在炫耀。
就像我这类在老家近乎活不起了的人,丢下一家老少,逃慌似得跑到顶山打工,都沾了不少“有钱老板”的光,被前呼后拥地尊为“老板”一样,对于平生还没走出过顶山区域的华清他们,搞不清楚我们到底是真有钱还是假没钱。
九十年代末期的顶山市区,从街头到街尾,有百分之九十的商铺老板和游逛在商铺里的人,都是从国有单位出来的下岗工人。
在国有企业盛行资产重组时期,到了内退年纪的工人,拿着三四百块的退休工资,一天三场麻将,在我看来就是浑浑噩噩地过着混吃等死的日子。
年纪轻的,在单位转型整合中停薪留职。希望着有朝一日,单位复活,重新捧上铁饭碗,所以,都不想去遥远的外地打工,只在省内周边地区找点生计。
顶山第一药厂里的员工,基本也是处于上述这样半死不活的状态。
林正志和盛定海一起租赁的生产车间,正是顶山第一药厂里边一个废弃多年的车间。我们的到来,疑会在顶山第一药厂内,掀起一股再就业的热潮。
在第一天的欢迎仪式上,承蒙盛定海和朱小宝的鼎力介绍,我就被众星捧月般地叫着“墨主任”。
能被安排在欢迎仪式上介绍给我们认识的人,自然是第一药厂十多个上了年纪却尚未下岗的领导和部门主管。
除了不苟言笑,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老厂长外,其他人都笑意璀璨,态度诚恳,对我毕恭毕敬,好像我就是他们的家属和亲戚们能再就业赚钱养家的救星。
这让我大为受用。要知道,在我的家人眼里,特别是在我老婆的眼里,我只是个没能力满足他们需要的“三”男人。
上进心,事业,财运,是没钱就没自尊可言的那种。
到了顶山,我从这些人的眼里看到了我从未体验过的崇拜和热忱:“这么年轻就当上了主任,前途限啊。”
可知,要在第一药厂这样的老牌国营单位里混个科级“主任”,不到退休之前的一两年年纪,根本没有可能。
可见,在“铁饭碗”里扒口饭充饥是多么的不容易。可见,我年纪轻轻就成了“主任”,又是多么的风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