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 南江化工的鼎盛时期
我应声点头。
林正志则一边摇头一边嘟囔:“还宝哥呢,要不要叫你宝宝。”
可惜,宝哥不姓韦,不然,小宝名气就更大。
“先从大门开始吧,”林正志两手插兜,转过身面朝大门,边后退边给我介绍:“从大门开始到前面,”又转过身北朝大门往前走:“你看,一直到那塘坝为止,正正方方的近两百亩地,比原来的厂区足足答了五倍以上。办公楼,实验楼、车间仓库,应有尽有。”
鹿城南江化工园区,坐落在鹿江港南岸,与后来被市里规划成江北化工区的北江工业园区一样,出了港口,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东海。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批拥有自己产品的上海“化学专家”们或停薪留职、或提前退休,聚集到鹿城南岸的工业园区,筹资创业,即那时流行的叫“下海”。
熟人老板也是这么来的。
这批化学专家,有的是集资下海前来自己办厂创业,有的则被持股聘用为技术指导、顾问等高薪职位。他们帮助了不少鹿城的私企,能顺利进军化工医药产业。他们也的确为鹿城的医药和化工企业,带来了不少的产品和产品技术,极大地促进了鹿城地方经济的发展。
鹿城最牛逼的电厂、原国营化肥厂都在北江,鹿城最早第一医药厂、最早几个被定为省重点企业的民办化工厂,也都安置在这个极具排放优势的港湾南侧。
顾名思义,内港就是城市的内部港口。有港口就一定有码头,有码头就一定有渡轮。鹿城的码头有好几个,渡轮便根据码头的作用不同而各司其职。
渡货的,渡车的,渡人的,分门别类,略显拥挤又井然有序地、在内港的南北两岸之间来回穿梭。
那些年,鹿城港南北两岸还没架设大桥,鹿城与外围的交通要道,全靠南北岸的这些码头。内陆水运,港外海运。
除了仅限南北码头来往的平板渡轮外,还有以内海为主的渔船和外海为主的拖轮。一到休渔期,所有渔船渔轮全部回到内港站队。一对对一排排的,桅杆上都飘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整整齐齐地停靠在码头两侧,一直排到站在码头也看不到头的外港,蔚为壮观。
最让我向往的是有着三层客房客轮,北上南下的,一天就两个航次。
而我根本没有外出的机会,只能在坐轮渡回家的时候,羡慕不已的看着上上下下的游客,衣着亮丽地走上游轮夹板,靠着红白相间的围栏,迎着海风,踏着海浪出行鹿城以外的城市码头。
论是陆运还是水运,运输业相对繁忙的背后,往往代表着附近这个城市的发展速度。而时不时要冲上内港码头、并涌入南岸城区和北岸大片农田的东海潮水,逼着鹿城市府不得不加强加固两岸的堤坝质量。
南江鼎盛化工厂背靠堪比生产车间高度的海塘堤坝,最底部堤坝根基都有两米多高,很少有人爬的上去。所以,厂区正北的路道,连围墙也省掉了。
从南大门能直视到的尽头,就是东海浪潮也冲击不垮的混泥土海塘线,抬头远眺也只能看到一条灰白的天际线。
“右边进来,也就是小朱刚在吃饭的那栋楼,是办公楼。办公楼后面的综合楼有机修间、实验室和临时员工更衣室。第三栋是预留的三车间,三车间后面是还在安装的二车间,二车间后面是动力车间。”林正志继续边走边介绍道:“左边1号是食堂,2号是五金仓库,三号开始到动力车间对齐的,都是物料的干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