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哥电影

字:
关灯 护眼
八哥电影 > 工欲出头 > 第04章 末代万元户

第04章 末代万元户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好多与共和国同龄的老农民都非常的怀念"万元户年代"的幸福日子:

大米0.14元一斤,猪肉0.90元一斤,国粹白酒0.8元一瓶,棉布0.30元一丈,理发0.20元一次...

水电不要钱,土豆萝卜红薯也不要钱,大多种来喂猪的...

压岁钱0.1-0.2元一年,走亲访友送礼2元左右一次足够...

我至今记得自己在十岁光景的时候,我的堂伯墨贤就是村里最早成为“万元户”的人家。

蝴蝶牌缝纫机、上海牌钟表、永久牌自行车和打开来全是雪花飘舞的十四寸黑白电视机,都是他家最早引进我们村的。

堂伯告诉过我,他是怎样成为一个“万元户”的经历。

堂伯经常下海捕来的野生小黄鱼,从上一年开始腌制,赶在次年春节前,从陶土瓷缸里挖出来,把咸鱼上的盐巴抖落干净。咸鱼拿去卖,抖落下来的每一粒盐巴,都要收集回瓷缸持续套用。

堂伯说,盐和大米,在当年都属于国家重点保护且定量供应的、防“走私”的贵重物资,不能浪费。

他和婶婶在严冬酷寒里,经常要三更半夜动身启程,徒步翻山越岭,用一根沉重的扁担,轮换着把两大箩筐的咸黄鱼挑到鹿城市里去卖,最好的价钱仅卖过一角五分钱一斤。

“呵呵,比大米还贵了一分钱呢!”堂伯和婶婶当时都乐得不行。

可想而知,那时候的一万元,来之不易,花销也不易。不知道能买多少吃的用的,能办多少的人生大事。

令堂伯始料未及的是,短短几年时间,那些他曾以为已然“高价”的野生小黄鱼,会成为濒临灭绝的“小金条”。如今既是“天价”,也难得一见了。

就唠叨会我自己记得最清楚的状况吧。

我念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每个学期的书本费,加加起来,总不过0.5元。报名费是二年级1.0元,三年级1.5元,四年级2.0元,五年级2.5元。

五年来都是循序渐进,5毛5毛的涨,从不胡乱跳跃。可到初中那年,就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初一五十,初二一百,初三两百,到高中...唉,不提也罢。

再说邮票,从0.02元开始涨,一直涨到0.1元,加急的0.2元,都有。到九十年代,干脆连寄信都用快递了,邮票反倒因此演变成了另一种意想不到的“天价”收藏品。局时,我们七十年代的穷命人,又早早地失去了最佳的收藏年份,与“天价”的发财机会失之交臂。

想起来就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那些“万元户”叫屈,来如潮涌,去若潮退,太不容易了。

我在网上搜索过这样一则报道,1979年2月,比新中国出生年月还早的党报——人民日报以《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为题,报道了一个叫“黄新文”的人的事迹:

‘小榄公社埒西二大队第二生产队社员黄新文,1978年靠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所得和发展以养猪为主的家庭副业,全年总收入达1.07万元,扣除家庭副业的成本,纯收入为5900多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