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试结果
沈家二房这边气氛很温馨。
姜氏坐在茶桌边数二房的存银,这些年靠卖豆腐有不少银钱入账,一块豆腐两文钱,一板豆腐有十六块,她每次都会做上十板,在五天一次的赶集日送去芙蓉镇卖,时间久了,熟客多,很快就能卖完。
每次赶集收入大概在320文钱左右,除去黄豆原料成本,净收入在200文左右。他们基本每个赶集日都去,一个月6次,一年下来,净收入就有15两左右,和沈家那十五亩田地挣得差不多。
沈逸心想,在古代种地果然是最苦最累最不挣钱的活计,唯一的好处是能够自给自足,饿不着。
姜氏和沈老二都不是乱花钱的,三四年下来,夫妻俩也存了四十多两银子。
将最后一枚铜钱收进钱袋里,姜氏不禁眉开眼笑,拍了拍沈老二的胳膊,“二哥,这些年咱还真攒下不少钱呢,够三郎读几年书了!”
沈老二嘴角挂了一抹浅笑,低头看兴高采烈的妻子。
看着爹娘恩爱的样子,沈逸感觉自己像个大灯泡,有点多余。
不过爹娘当着自己的面数家当,为自己的前程盘算,对自己可谓是十分信任。
沈逸内心十分感恩。
“三郎,明天的比试你不要有压力,不管结果怎样,爹娘一定会想法子让你去念书的”
“娘,我明天一定努力学。”赢了明天的比试,光明正大的去上学,能给爹娘省不少功夫。
沈逸对这场比试还是有信心的,虽然他大学读的不是古文相关专业,但他隔壁床舍友是个骨灰级古风爱好者,除了把宿舍装饰成古风样式,还每天早上起来晨读背诵,四书五经、各类古诗散文等都是他的心头好。被这位舍友文化熏陶四年,他也对这些文章书籍也比较熟悉。
见儿子如此贴心懂事,姜氏欣慰一笑,把孩子搂紧怀里。
——
次日,沈家院里十分热闹。
几个男人忙活着搬椅子凳子,女人们端来水拿着抹布擦桌子,家里桌椅不够,沈家人又从隔壁邻居家借来几件。
农闲时节,村子里人正闲得慌,听闻沈家孙辈有场比试,借着帮忙的由头,纷纷赶过来凑热闹,沈家附近黑压压聚集了一片人。
“这可真是个新鲜事啊,不愧是读书人家,行事作风都比咱这些人家有章法。”
“读书可是烧钱得嘞,不是谁家都供得起的,自然要慎重些。”
“胖婶儿,你家的大郎不是送去学堂念书了吗?”
“唉,你听谁说的,我家十几张嘴要吃饭,哪里有钱供娃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