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录事巷的妇人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大相国寺东。
整条街都是卖镤头、腰带、书籍、冠朵等物品的店铺。
而大相国寺南。
则是录事巷,亦被称为绣巷。
只因这巷之中,皆是刺绣的尼姑。
在大相国寺南产出的刺绣。
运到大相国寺东去出售。
哎。
这就叫产业链。
不过对于录事巷的尼姑们来说,最好还是在大相国寺开放之时去大相国寺卖,这样销量高不说,卖的价格也可高些。
哎。
这就叫景区经济。
清晨的录事巷。
尼姑们三两成群坐在街边刺着绣,聊着东京最近的八卦。
虽是出家人。
但身处东京,又要为着生机奔波,所谓的斩断三千烦恼丝根本就是扯淡。
你姑奶奶我不刺绣,下个月连饭都没得吃了!
“哒哒哒”
“哒哒哒”
巷口响起的马蹄声让正在刺绣着的尼姑们抬起头来,看向街口。
还有几位尼姑收起手中的刺绣活招呼着街上的女娃回檐下。
马蹄声之密并不是一匹马。
而是四匹马。
拉着一辆装饰华丽的太平车。
日不能行三十里,少蒙雨雪,则跬步不进,故俗谓之太平车。
可见在不少人眼中,这太平车并不咋的,路稍微差一点便开不动了,也就能在城内无险峻路坡开开了。
但是也不一定。
很多时候做不到。
不过是拉车的马不够罢了。
只要拉车的马多到一定程度,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水浒传》中卢俊义就是这么干的,他雇了十辆太平车子从河北到山东去贩货。
你马够了。
啥不能行?
在尼姑们的注视中,这辆由四匹大马拉着的太平车停在了录事巷中。
并不是路过。
这让巷两侧放下刺绣的尼姑们很是诧异。
因为她们之前并未见过这辆太平车。
驱车的马夫停下车来,躬身拉开帘布,首先钻出帘布的是一位身着蓝衣的仆从,仆从扶着一人从车厢中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