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争论
近一个月内的突厥战况被三位使节带入大周北境,经由八百里加急传入京中,引起朝中热议。
太后党和拥皇党正为是否发兵突厥援东抗西边在争论不休。
太后党主张不宜出兵,拥皇党则力荐增援。
早在第一位使节的求助信附着胜州急报传到宫里的当夜,右相与圣人商讨后便定下出兵之意。
右相奉圣人口谕直接越过政事堂,令中书舍人起草了发兵增援的诏令。
得到圣人朱笔御批的诏令转到门下省复核审议时,却遭给事中以未经政事堂商定为由而封还。
给事中位卑权重,有封驳审议之权。
诏令驳回中书省,政事堂开始就东西突厥战事进行商议。
然,政事堂诸臣各有意见,多日商讨,依旧未达成一致结果。
政事堂乃周朝宰相办公处。大周虽无宰相官职,却行集体宰相制,凡能进政事堂的便可令百官尊之为相。
众相中以左右二相为巨擘。
左相晁思瑜是个于民为国的老臣,睿宗一朝就深受重用,现任职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
右相郑旻乃皇后之父,圣人登基后一手提携至尚书右仆射。
二相中又以左为尊,左相为百官之首。
左右相之下,便是侍中与中书令为大,衡澄为侍中,中书令则是左相兼任。
衡澄乃太后党肱骨。二圣临朝时期受还是皇后的武曜重用,初为皇后女官,由皇后力排众议任命为中书舍人,后历任给事中、吏部侍郎、中书侍郎,现官至侍中,为大周第一女相。
政事堂余下诸人,皆从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官员中择贤能者加授同平章事,协理政务。
十一月初二,早朝。
圣人让宦官宣读了昨夜亥时胜州送来最新急报,其中禀明突厥第三位使节带着可汗亲笔信已入周境。
信中大致内容讲的是呼于完部战事失利,东突厥可汗阿史那忽万般恳求,惟望大周出兵增援。
对此消息,朝臣反应不一。
右相郑旻示意了一下,身后的谏议大夫杜大人旋即开口:“元亨十一年,武帝令薛靖将军领军兵五万,助突厥可汗幼子阿史那罗勒击退夺权的右贤王拔延珲,将其赶至乌蒙河以西便收兵回朝,自此,突厥以乌蒙河为界一分为二,二国对立牵制,保我大周北境多年无虞。
眼下东突厥连失三部,八部只余其五,若不及时增援,东突厥被灭,突厥东西二国相互制衡局面不在,将对我大周北境不利啊。”
御史中丞魏大人也跟着上奏“东突厥可汗自阿史那罗勒起,从太宗武帝一朝至今五十年以来一直与大周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