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这群商贾唯利是图,对他们而言,边疆离他们何其遥远,关他们何事?以他们吝啬的作风,绝不会让朝廷占到便宜,那最后这些将士的粮草将从何而来呢?
也许她应该去边疆看看有什么自己能做的,可是她又想起曾答应过褚赢要监督他所为,内心隐隐的犹豫不舍,等他授官后,她便与他告辞。
“公子,我们不如悄悄买下这些粮食。”
褚赢敲了敲桌子,舅舅早就在悄无声息的囤积粮食了,乱世之中,粮食等于保障,这批粮食,他可以收下,用来收留更多的难民。
“这仗打不起来,我猜比起要从国库掏银子,皇帝会更愿意失去一座遥不可及的城池。”
邓存想要反驳,却又默认了下来,谢荨依旧沉默不语,照着以往的发展,也许这件事最后真的是这么个结果。
“打起精神,将来我们会改变这一切的。”邓存眉头舒展,是啊,先等公子放榜吧。
荆州襄阳府贡院。
汶朝科举阅卷遵循前朝规定,第一道程序也是“糊名”。
军士收了考生考卷后,会将所有考卷交给弥封官,弥封官把考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折叠,用空白纸张覆盖这些信息弥封后,加盖红章。
第二道程序,誊录。
为了防止小吏中有人篡改考生答案舞弊,特地规定这些人不得携带笔墨,统一由贡院提供的朱砂红笔誊录试卷,誊录所用的纸张数量、颜色均要一致。
因考生的原始试卷用墨汁书写,所以称为“墨卷”;而誊录后的卷子,都是用红笔书写,故称为“朱卷”。
第三道程序,对读,即校对。
由对读官将墨卷、朱卷一起交给各位对读生校对,看誊录是否有误,校对完毕无误后,对读官在试卷上盖章,这一步可以防止小吏把试卷誊录错。
第四道程序,阅卷官将初阅后中意的卷子,推荐给同考官,这叫“荐卷”。
第五道程序,同考官阅荐卷,他若中意这份卷子,会在上面会在上面批一个“取”字。
第六道程序,批了“取”字的卷子再送给主考官,如果主考官也中意,则会在试卷上批一个“中”字。[1]
同时获得“取”“中”的考生便榜上有名了。
主考官虞衡神情严肃,正襟危坐,等待小吏送来考卷。
虞衡历经两朝,也许别人会说他没有气节,背叛旧主,可是他本人问心无愧,他不顾名声,所作所为,皆是想为这乱世下水深火热的百姓提供一分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