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陛下不念前车之鉴?
“陛下,废长立幼,自古为人所诟病,陛下请三思。”房玄龄劝说道。
自从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以来,无论如何,这个制度终究确保了政权的传承有序,不至于因为夺权而陷入百年内耗当中。
诚然,遇见大唐皇族这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另类, 无论什么制度也没辙。
李世民点了点头,放下羹汤说道:“朕知道会为人诟病,所以只与玄龄一人说,玄龄与朕同心戮力乃建大唐,而今大唐的局面如何,玄龄亦知晓,若是再有杨广一样的天子即位,大唐恐怕会重蹈前隋覆辙。”
重蹈前隋覆辙,这是李世民最为担心的事情。
于私,大唐建立的依据便是推翻前隋的暴政苛政,若是大唐走上前隋的道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将成为一个笑话。
于公,华夏分崩离析数百年,若是接连一统的两个朝代都短命而亡,收拾山河的难度,不知会高上几倍。
割据数州称王易,还是奋六世余烈,一统天下易?
“太子殿下尚幼,若是陛下多加教导,一定可以成为贤明之君的。”房玄龄劝说道,身为大唐的宰相,以及大唐开国的元勋功臣和玄武门之变的功臣,他是为数不多可以正面与李世民讨论太子人选的人。
因此,他的每句话必须斟酌再三,房玄龄知道,他的话很可能是天子为数不多的参考意见。
“年幼?”李世民摇了摇头,指了指自己说道:“十九岁的太子还年幼吗,朕在他这个年级,已经起兵打仗了!”
李承乾至今已经度过了十九个春秋,在太子之中并不算特别年轻的。
汉武帝此时已经当了几年皇帝,李世民此刻也已经起兵反隋。
在李世民看来,现在还不像自己,只能说明这个太子与朕的想法不一样,最好换一个。
“依朕看,还是吴王更像朕!”李世民眉头皱着说道,虽然许久没有得到李恪的消息,但是李世民并不是很在意李恪的胜败如何。
至少李恪敢与出塞征战,而且临危不乱,遇敌敢于作战。
战局瞬息万变,此刻李世民已经做好休养生息数年,再一举发兵的准备。
李恪带出去的兵马,李世民已经当他们阵亡了。
皇子之中,唯有李恪敢于领兵,余者连上书求战者都没有,让李世民别提多失望了。
李世民对于皇位争夺很是矛盾,一则他的皇位就是自己争来的,但是身为皇帝,他又不得不严加限制对皇位的争夺,政权的传承应当以稳定为先,自古血溅禁中,对政权的打击都是难以言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