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治国之策
周武王有治世能臣十人,与他同心同德,于是从纣王手中取得天下。
对于有志于大位的亲王,同心同德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
“莫说军功了,孤麾下连典兵之将都没有,大军出塞不出十日,便要分崩离析。”李恪愁眉苦脸的说道。
他格外抗拒出兵漠北,一则却是怕死,二则也是客观条件不充足。
燕然道行军,本就是一个临时拼凑的行军。
首先,人数不足,满打满算不到一万。
其次,军官不足。
以边塞折冲府越骑团与王府亲事帐内建立起的行军,天然缺乏有经验的中高层军官。
甚至连折冲都尉这一级别的军官,燕然道行军只有三人,其中两人还是李恪从灵州本地的折冲府抽调充任的。
一支没有足够军官的军队,承担不起远距离行军,迅速投入高烈度战场的任务。
李世民校阅三军,指挥若定,依靠的时关中百年府兵底子,与充足的军官指挥。若是给李世民一支纯粹的新兵,就算他硬着头皮率领,恐怕也要遭受屡战屡败的惨况。
远隔千里,李世民和李靖并不清楚李恪的情况,他们只能通过灵州的奏报,侧面了解前云中道行军的状况。
根据灵州刺史元玮奏报所陈,云中道行军士气高昂,军纪严明,吴王恩威并济,抚慰将士,甘与士卒同起卧,食不有异,与将士同。
寥寥几笔,李世民简直看到了当世吴起。
当然,带兵多年,李世民不会全然相信这些话,他也清楚此中一定有元玮看在李恪身份尊贵,进行的溢美之词。
然而,那三千颗首级,和大度设的人头,以及漫山遍野的牛羊却不是假的啊!
有此战机,即便奏报中颇有溢美,在李世民看来,李恪率领的云中道行军,也是一支强兵。
而自己的孽子,显然是有领兵用兵之才的,否则怎能够凭借三千新聚之师,战胜堂堂薛延陀王子的本部?
在李世民看来,大度设本部的实力,可以类比昔日天策上将麾下的秦王军。
纵然李恪所上奏疏中,多次强调自己是因为运气,但都被李世民当成“赖陛下洪福、赖陛下天威”一类的空话无视了。
戎马半生,李世民压根不信有什么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