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谁的鬼主意
于是,他在杨妃宫里和李恪一起熬夜憋的主意,此刻便放在高士廉面前。
“置诸道采访处置使,察官吏清平刑狱,赐旌节……”高士廉小声念道,众宰相也纷纷放下食箸,侧耳倾听。
“……具以职事四品以上充之,”
此句一念出来,众宰相面面相觑。
四品以上?
那指的不就是咱们吗?
大唐施行群相制,政事堂没有固定数额,少了几个人依旧可以运转。
当然,四品以上也是有其他官职的。
比如六部尚书、九卿、御史大夫,算上武官还有十二卫大将军……倘若将授予半退休老官的特进等职以及荣誉性质的三公三孤算上,几乎可以破百。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大家心知肚明皇帝陛下说的“职事四品以上”指的是谁,甚至此刻已经有人在猜测自己要去哪里转一圈,只当去国游览名山大川。
四品,在唐代官场是一条分界线。
四品以上便是可以参与国家大政,在国史中书录自己名姓的高位尊职,位高而权重,备受礼遇。
因此,四品以上官员的擢升,从来不由吏部审核,也不由政事堂选拔,尽是天子诏敕颁下,凭此晋升。
当然还有更现实的原因:吏部尚书也不过三品官,怎么可能决定同级官员的升降呢?
不过列位相公并没有思考太久,因为高士廉继续念了下去:
“……其采访使,察刺史以下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
昨晚,李世民和李恪翻阅典籍,最终还是对古人智慧心服口服,该巡察什么,六百年前的汉代便已确定下来了。于是,在汉察六条的基础上,李恪斟酌损益,最终和李世民定下了六条核心要点。
当然,这六条还在秘而不宣,要先让宰相们议论一下,最后李世民再拿出自己的决定。
小小手段,不足为道。
说来讽刺,如今巡察打击的目标“刺史”,在汉代正巡察的执行者,六百年过去,一切都物是人非,刺史变成州县长官,采访使成了当年的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