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哥电影

字:
关灯 护眼
八哥电影 > 狂想日记 > 故事开始 7月11日2021年傍晚

故事开始 7月11日2021年傍晚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不过同时也让我更想了解它,或者说曾经的我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我不知道我的推论对不对,但是根据青的描述,我认为它就是曾经的我。不过它又不是我,因为有时我和它的作风实在大不相同。

于是在一夜辩论后,它依旧没有给出准确的答复。

不过它给出了一个观点。

它表示它是谁,我是谁都不重要,因为我们要彼此确定,才能形成,对方是谁的观点。接着它鼓励我去和人交涉和不同的人交涉,能让我更加确定我和它究竟是谁。不过很明显我并不想和一些我根本不认识的人交流,并通过他们来认识我自己。

它唾弃了我的想法,并告诉我,我生活在一个高度注重身份的社会里。一般人的自我认识完全取决于社会对他的承认度。

这让我很不高兴。因为在我眼中社会对一个人的承认程度,其实就是社会中群众对他的承认程度,而群众的认知往往有着极高的主观偏见。

他们对你的看法取决于他们的社会背景,他们的经历,以及他们当时那一刻的心情。这样的身份是多么的脆弱,因为一小点点的变化便支离破碎。因此为什么要将自己的身份交给未知来决定。为什么不能避免他人的想法,遵从心底的良知来行事?一个小学校长决不会愿意和周围的一群吵吵嚷嚷、喧闹不休的孩子搅和在一起一样。

它表示这一想法只是反映了我对所能够交往的对象的不满,而且我的比喻有很大的问题。不喜欢人际交往,在这个社会是走不远的。

我打断了它。愤世嫉俗的人都不过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对事物的要求标准很高,达到了常人所难以理解的程度。我不需要让我的身份成为大家指指点点的笑谈,也不希望我的身份是基于他人过高评价的扭曲理论。

更何况,我有我自己的想法,并不代表我不爱社交。用尚福尔的话说:“我们往往把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看作是不喜欢人际交往的人。这样的说法就像把一个不愿在深更半夜去森林散步的人看作是不喜欢散步的人一样。”

它知道我在故意跑题。它也不想和我谈这个,因为它知道我内心深处已经有了想法,它说再多也不可能改变我已有的思路。

我不知道为什么它今天的行为会如此矛盾,就好像随着我心境的变化,它也在跟着变化。最开始它一直催促我去与人打交道,后来又尝试阻止我去和人打交道,现在又督促我去社交。无法理解,为什么它如此多变。

黑格尔说过,每一方都是对方的中介,每一方都通过对方作为中介同自己相结合和相联系……它们承认它们自己,因为它们彼此相互承认着它们自己。

它换了一个切入点。

“所以你的意思是,对方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看法。同样,因为加注在别人身上的目光终究会回到自己身上,所以我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看法?”

那按照它这个方向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一定会被抽空,剩下的只会是各种看法和评价拼接而成的符号化形象。

它和我本质上是没有生命的,符号化的评价和看法才是我们的命。这是什么观点?多么的悲观啊。我的存在是因为他人来决定的。合着我怎么想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身边的人怎么想?我就和他桌子上摆的那个杯子一样存在并没有意义,意义都是由其他人赋予的。我不喜欢这个观点。但是我好像也没法反驳。所以我就要听它的去和人打交道,从他们的看法中了解我和它分别是谁吗?

我不喜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