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朕为天子,岂可抛弃子民而逃?
能领兵者,谓之将也;能将将者,谓之帅也。
都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帅才比将才更为难得,哪怕是将门世家,帅才也远比将才稀少,如安亲王府这般,两个儿郎都是帅才的情况就更为罕见。
可惜楚家老爷子已经仙逝,没办法回答他这个问题。
随着时间的流逝,形势对东陵大军只会越来越不利。
潼关地理位置易守难攻,虽然北凉刚刚经历了一场干旱,有的地方饿殍遍野,可是那些迁到洛阳的朝臣们依旧在想办法为大军筹集粮草,甚至长安本身就有粮仓,潼关守军可谓占据了地利与人和。
但是东陵大军对于北凉百姓来说本就是敌人,天时地利人和他们一样都不占,再加上是深入北凉境内打仗,粮草供应已经开始出现问题,靠着这一路以战养战才没有崩溃。
然而这样下去也不行,因为北凉本身民风尚武的缘故,被东陵占领的州郡开始有游侠儿组织义军进行反抗。
虽然在赵哲看眼里,这些游侠儿组成的所谓义军根本不成气候,但也很让人心烦。
尤其是东陵大军现在被楚渊率领潼关守军挡在潼关之外,一旦楚渊或者沈临风腾出手来,想办法截断东陵的粮道,对于东陵大军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
赵哲也想过故技重施,但是潼关的防守被楚渊安排的就像铁桶一样,莫说活人,连一只苍蝇都飞不进去,何况还有白蔹时时跟在楚渊身边。
所以摆在赵哲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攻破潼关,拿下长安;要么撤退,与北凉议和。
但是很显然,攻破潼关并不现实,他此次亲征真正目的也不是为了打下北凉。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赵哲决定撤退,与北凉议和。
远在洛阳的众臣认为昭宁帝一定不会答应议和,毕竟东陵想打就打,想议和就议和?哪有这么好的事情?他们北凉又不是打不过!
结果没想到,他们的皇帝陛下居然答应了!
众臣瞬间炸毛,纷纷上奏恳请昭宁帝三思,任由东陵说打就打,说和就和,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一些皇族宗亲差点在奏疏里指着昭宁帝的鼻子骂,但昭宁帝不为所动,命人把江南道节度使的一封奏疏送去洛阳:嘉耀十三年夏,七月, 江南道暴雨二十余日,引发山洪,辖下九郡皆有不同程度受灾。
东陵出现粮草危机,北凉这边状况其实也不好。
一场干旱,让号称鱼米之乡的富庶江南粮食收成也受到影响,那些干旱严重的州郡就更不用说。
江南道刚刚开始下雨时,百姓们还很高兴,认为雨水丰沛,可以抢种一波秋稻,可是谁能想到,竟然连下了二十多天的暴雨?
赈灾需要钱粮,安置灾民需要钱粮,但是潼关正在打仗,粮仓里储备的粮食必须要优先供应潼关,有些受灾的州郡可能暂时就顾不上,而国库既要赈灾,又要拨发军饷,还要留出明年的预算,不由得有些捉襟见肘。
事实上,和东陵这场仗打到现在,将士们的死伤先不论,最苦的是百姓,受灾的州郡甚至都开始出现易子而食的惨状!